小学劳动教育中劳动习惯养成与综合素养提升的协同机制研究
李伶莉
重庆市万州区南京小学
随着社会对“全面发展的人”的需求日益凸显,劳动教育作为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其价值被重新审视。然而,小学劳动教育仍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劳动习惯,表现为做事拖沓、责任意识薄弱;另一方面,劳动实践中创新能力、协作精神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常被忽视,劳动沦为“体力活动”的代名词。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看,劳动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构成的“微系统”协同作用;从学习科学角度而言,素养的提升依赖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当劳动教育能够连接课堂与生活、贯通家庭与学校,学生不仅能形成稳定的劳动习惯,更能在劳动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合作沟通等关键能力。本文基于多所小学的实践案例,深入分析劳动习惯与综合素养的协同机理,旨在为小学劳动教育的提质增效提供可操作的策略框架。
1 课程融合筑根基,习惯素养共培育
劳动教育课程作为习惯养成与素养提升的核心载体,其与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是实现协同发展的关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并非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将劳动习惯培养目标嵌入学科体系,能为学生创设“认知—实践—反思”的完整闭环。这种融合不仅让劳动习惯有了具体的知识依托,更让学科知识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验证与深化[1]
某小学精心设计“校园种植 + 科学观察”融合课程,为每个班级开辟“责任种植角”,划分3—4 人小组负责不同品种绿植的全周期养护。课程要求学生每周三、周五午后定时浇水、除草,并用“生长日记”记录土壤湿度、叶片数量等数据,且需在日记中分析生长变化的可能原因。为确保习惯养成,教师会结合数学课程的“时间规划表”,指导学生在日历上标注劳动时间并设置提醒;科学课则专门讲解植物生长原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光照、水量对生长的影响。有小组发现绿植叶片发黄,便运用科学课学到的变量控制法,分别调整浇水频率和光照时长,最终通过数据对比找到问题根源。一学期后,不仅 92% 的学生能自主完成劳动任务,其科学报告中对数据的分析维度从最初的2—3 项拓展到 5—6 项,语言表达也从简单描述升级为带有逻辑推理的结论陈述,习惯养成与素养提升的协同效应显著。
2 家校协同建网络,习惯素养双延伸
社会互动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习惯与能力素养的形成,本质上是个体与所处环境持续互动的结果。家庭与学校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微观系统,其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与教育方式的互补性,直接决定劳动教育的实效。家庭作为生活场景的载体,能通过日常化、个性化的劳动实践,帮助儿童建立“自我服务”的基本习惯,这种习惯带有强烈的生活烙印,是个体劳动素养的底色。学校作为集体教育场域,通过有组织的群体劳动活动,侧重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协作能力等社会性素养,这些素养是个体融入集体生活的关键[2]。
某小学推行“家校劳动成长共同体”计划,设计“双线劳动任务清单”:家庭端布置“每日 15 分钟生活劳动”,如晚餐后擦桌子、睡前整理书包,家长通过专属 APP 上传劳动照片并标注完成质量;学校端实施“班级责任田”制度,将教室卫生、图书管理等任务分解为 8 个岗位,学生每周轮岗并由班干部记录协作表现。每月举行“劳动共育会”,教师与家长共同分析孩子的“双线表现”:家庭端重点看“是否主动发起劳动”,学校端侧重评“能否协调同伴完成任务”。学生A 起初在家总要妈妈催促才肯扫地,在学校值日时也总躲在角落。班主任发现后,与家长约定在家多让他规划劳动顺序,在学校安排他担任“卫生组长”。三个月后,学生A 不仅能每天定时擦窗户,还会主动分配同学打扫区域,家长会上妈妈展示的“劳动规划表”和学校的“协作之星”奖状,成为他习惯与素养共同成长的见证。
结语
小学劳动教育中劳动习惯养成与综合素养提升的协同,本质上是“知、情、意、行”在劳动实践中的统一。课程融合搭建了“学劳结合”的桥梁,让习惯养成有了知识根基,素养提升有了实践土壤;家校协同构建了“双线共育”的网络,使劳动习惯从校园延伸至家庭,综合素养在场景迁移中深化。从“校园种植”中 92% 的学生实现自主劳动,到“家校共同体”里学生A 从“被动应付”到“主动组织”的转变,这些实践印证了协同机制的生命力。未来,劳动教育需进一步强化“习惯即素养”的理念,在课程设计中嵌入更多跨学科问题,在评价体系中兼顾过程性与发展性,让劳动真正成为习惯养成的“磨刀石”、素养提升的“练兵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劳动教育根基。
参考文献:
[1] 张宇珊 . 小学生劳动习惯养成问题及对策研究 [D]. 山西大学 ,2023.DOI:10.27284/d.cnki.gsxiu.2023.001565.
[2] 彭锦华 . 小学低年级学生劳动习惯养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23.DOI:10.27738/d.cnki.ghnkd.2023.00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