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的影响
梁思远
Dhurakij Pundit University 550000
引言:
我国贵州省高校地理位置与教育资源配比存在一定短板,导致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职称评定困难,但教师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却并未有相应提升,这导致教师的工作热情降低,工作投入变少。对此,有必要深入探究教师心理需求与发展愿望,提升教师的心理资本,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增加教师工作投入,本文展开相应探讨。
一、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概述
心理资本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经济性、投资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主要指个体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累而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心理资源,能够有效提升个体的成就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使个体对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更高的热情,具体包括自我效能感、乐观态度、希望心态以及韧性素质。自我效能感表现为个体对艰巨的任务和未知事物拥有足够的自信,乐观主义表现为个体对当前与未来持有正面态度,希望心态表现为个体能够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而且在面对现实挫折时能够主动调整策略,以达成目标,韧性指的是个体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忍不拔的品质,以及迅速恢复积极状态或巧妙应对的能力。
工作投入本质上是个体对工作的内心感受,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度等因素,具体表现为积极的工作态度、突出的工作绩效以及愿意为了工作而持续努力。工作投入对个体的工作绩效具有直接影响,工作投入越高,个体在工作中会更积极、更主动地付出和奉献,而且更专注地投入工作,其工作产出和绩效也会相应变高。
二、教师心理资本对工作投入的影响
心理资本本质上属于内在心理资源,包含自我效能感、希望、韧性、乐观四个维度,个体拥有的心理资源越多,越能抵御工作压力造成的心理资源损耗,进而维持较高的工作投入,甚至不断提升自身工作投入。具体来看,教师心理资本对工作投入的影响如下。
(一)自我效能感激发教师工作活力
自我效能感是高校教师对自身专业能力高度信任的生动体现,能够有效激发并增强教师的工作活力[1]。具体来看,高效能感的教师会将教学任务视作个人成长进步的跳板,而非压力或威胁,例如,在面对复杂问题时,高效能感教师会深信自身具备洞察复杂问题以及找出有效策略的能力,这能避免教师因畏难情绪而逃避工作,也能帮助教师延长工作时间,降低工作疲劳感和职业倦怠感。与此同时,高效能感教师在遇到教学难题或科研瓶颈时会主动寻求多种解决策略,避免因无效努力而浪费时间与精力。此外,由于教师具有更高的效能感,故而在工作效果不理想时更倾向于将其归为可控因素,能有效减少情绪内耗及其带来的精力损耗。
(二)希望增强教师奉献精神
前文提及,希望心态表现为个体能够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而且能够主动寻求达成目标的策略,故而希望特质包含目标设定和路径生成两项要素,分别对应未来导向与实践创新,能显著增强教师的奉献精神。具体来看,具备希望心态的教师能主动设定职业发展目标,而且将日常工作融入职业发展,例如,将完成某一科研项目设定为职业发展目标,进而将日常工作中的理论研究、实验操作视作完成该科研项目的必要举措,这能使其感受到更高的工作意义,进而更主动、更积极地奉献。当教师教学或科研受阻时,高希望的教师能主动构思众多策略以完成目前的工作任务,并且认为诸多难题均可找到应对策略,并为之不懈努力,避免目标中段而导致工作热情消退。高希望的教师还能自发地将长远目标拆解为阶段性目标,通过持续完成阶段性目标而获得成就感,形成正向反馈,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奉献精神。
(三)韧性保护教师专注度
专注度是工作投入的重要构成,而良好的韧性素质能有效保护教师的工作专注度,促使教师在面对困难或失败时也能积极调整自身状态,还能促使教师以积极的视角看待失败[2]。一方面,高韧性的教师在面对教学挫折或科研失败时拥有更稳定的情绪,能够较快稳定状态并专注思考如何克服挫折与失败,防止情绪崩溃破坏专注度并占用过多精力。另一方面,韧性能帮助教师实现创伤后转化,将工作期间的问题与挫折转化为经验,出现同类或相似问题时,可以迅速调用经验加以解决,进而持续保持较高的工作投入。
(四)乐观态度构建正向循环
乐观态度能使高校教师以更积极的视角、更理智的思维对待工作。例如,当取得教学成果时,具备乐观态度的教师习惯于将成果归因于内部稳定因素,如新型教学思路、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等,这能显著增强教师的成就感和创造力,促使教师更加专注地投入到教学创新之中,提升教师的专注度。同时,乐观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心态解读工作事务,例如,“在职场劳作中,我始终坚信‘曙光总在暗夜之后,无需沮丧’”,这能促使教师生成希望心态,对工作以及未来职业发展制定目标并主动寻求达成目标的策略。由此可见,乐观态度能促使教师对工作中的各类事件进行积极归因,从而增强教师的工作投入。
三、增加教师心理资本的措施
较高的心理资本水平是增加教师工作投入的关键,为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心理资本,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注重性别关怀,创造平等的工作环境,结合贵州省高校教师的调查研究情况来看,男性教师的心理资本普遍较高,故而应当通过适当提升女性工作保障、延长产假等方式,帮助女性教师把握好生活与工作之间的平衡,通过职业规划指导使其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增强教师的希望心态和奉献精神[3]。二是定期开展心理疏导,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帮助高校教师正视工作中的失败与挫折,增强教师的工作韧性,并促使教师保持乐观态度、希望心态。三是通过老带新对高校教师进行工作指导,研究发现,高教龄的教师拥有更高的心理资本,尤其是在自我效能感、韧性两方面,故而应当通过老带新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与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减少青年教师的迷茫与困惑,提升青年教师心理资本水平。四是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如合理的薪资结构、荣誉体系以及职业发展规划,促使教师做到岗位与能力相匹配,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使其取得理想的工作成果,进而保持乐观态度并构建正向心理循环。
四、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高心理资本的教师往往拥有较高的工作投入,自我效能感可以激发教师工作活力,希望能增强教师的奉献精神,韧性可以帮助教师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专注度,而乐观心态则可以促使教师构建正向循环。基于此,高校应当通过加强性别关怀、开展心理疏导、推进老带新、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使其持续保持较高的工作投入。
参考文献
[1]陈四兰,刘中美.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资本开发与培养研究 [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5, 25 (01): 38-42.
[2] 黄芬 . 心理资本干预指导下高校教师工作倦怠对策探究 [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 ( 综合版 ), 2023, 23 (11): 12-17.
[3] 武晓伟 , 林思涵 . 高中女教师心理资本与职业稳定性的实证研究 [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 2023, 35 (04): 8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