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揭秘!无偿献血血液检测的全过程

作者

袁小英

钦州市中心血站 广西钦州 535000

无偿献血是一种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的公益行为。献血者伸出援手,让急需用血的病人能够及时得到帮助。为了保证血液安全,在采集后会对每份血液标本进行检测,排查可能存在的传染性疾病,最大程度保护受血者的健康。血液检测是整个献血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能了解献血者的健康状况,也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可靠依据。本文将从血液检测的流程入手,介绍各个步骤的具体内容。

1. 血液采集与初步评估

采血前工作人员完成对献血者的健康评估。内容包括了解既往疾病情况、日常生活习惯,以及测量血压和脉搏等生命体征。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后,方可开始采集血液。

2. 血液处理与样本留取

采集完成后,血液标本会尽快送至实验室。检测前,需要将标本在规定的离心条件下离心,分离细胞和血浆,红细胞由于血型检测,血浆用于血清学和核酸检测。

3. 血液检测项目

3.1 献血前的初步检测

通过便捷、快速的方法进行,初步评估献血者是否适合献血。常见的检测项目包括: ① 血型检测:通过对末梢血的检测,快速判定献血者的血型; ② 血红蛋白(Hb)测定:血红蛋白检测可采用硫酸铜目测法、血红蛋白检测仪或血细胞分析仪等进行检测,用于判断献血者是否符合献血要求,确保献血者身体状况适合献血; ③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肝是常见的血液传播疾病之一,检测 HBsAg 和HBV DNA 主要是为了筛查献血者是否携带乙肝病毒,避免经血液传播乙肝。由于献血前的检测环境一般较为简便,所使用的胶体金法灵敏度较低,准确度也相对较差。因此,初步检测仅用于筛查,确保献血者是否适宜献血。若检测结果异常,献血将被暂时搁置。

3.2 献血后的血液检测项目

按照《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的规定,血站需对采集的血液进行多项检测。检测内容如下:

ABO 与 RhD 血型检测:血站在采血后会再次确认献血者的血型。检测项目包括 ABO 分型与 RhD 分型。ABO 分型是通过检测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将血型分为 A、B、AB 和 O 四类。RhD 分型则是检测红细胞是否带有 Rh 抗原。血型的准确判定是安全输血的前提,确认无误后,血液方可进入储存和临床调配环节。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ALT 是常用的肝功能监测指标,在肝细胞内含量较高。当肝细胞受损时,该酶可进入血液,使血中浓度升高。按照相关标准,ALT 正常范围为不高于 50U/L 若检测结果超出此值,提示可能存在肝脏损害或相关疾病,此类血液将不进入临床输血环节。

传染病标志物筛查:血站会对采集的血液进行传染病标志物相关检测,目的是尽早发现可能携带病毒的样本,减少输血风险。筛查内容包括: ① 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同时检测 HBV 的病毒核酸(HBV-DNA),用于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感染。②丙型肝炎病毒(HCV):检测抗HCV 和病毒核酸(HCV-RNA),以确认是否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③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HIV 抗体(抗 HIV)和病毒核酸(HIV-RNA),排查 HIV 感染可能。④ 梅毒螺旋体(TP):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抗 TP),以排除梅毒感染的血液进入临床使用。

根据国家标准,所有上述项目的检测结果必须为阴性,才能被认为是合格的血液。

4. 检测结果反馈

所有检测完成后,医务人员会对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如果血液样本中发现任何可能影响安全的因素,比如传染病标志物呈阳性,血液将不被使用,并且献血者会收到通知,建议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如果所有检测结果都符合标准,血液将被妥善保存,并用于临床治疗。

为了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性,血站在进行血液检测时,通常会选用灵敏度较高的检测试剂,为了尽量减少通过输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然而,由于检测标准和方法的不同,血站的检测结果有时可能与医院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因此,若血站检测结果显示不合格,并不意味着献血者必然患有某种疾病。如果收到血站关于血液检测不合格的通知短信,献血者不必过于紧张,建议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医院的临床诊断结果为最终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