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王崧舟“诗意语文”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作者

彭心泉 杨雅芳

怀化学院 湖南怀化 418000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应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展开,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强调通过语言文字运用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1]。但不少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仍陷“唯分”泥潭,课堂失美,学生失趣。王崧舟提出“诗意语文”,以诗性消解功利,回归人文。研究其教学策略,可革除填鸭式教学的弊病、促教师专业成长;激活审美,熏陶学生想象力与思想情感。

一、王崧舟“诗意语文”理念的内涵

“诗意语文”主张语文是精神、灵魂与生活的融合,最终指向“人的精神”。王崧舟提出“三重境界”:人在课中、人如其课、人课合一,以无痕为至境 [2]。该理念萌芽于 1994 年,王崧舟于病榻中阅读哲学、美学书籍,反思应试弊端,播下种子;2004 年《一夜的工作》公开课首次公开提出;2005 年《长相思》公开课臻于大成,其后《亲情测试》《去年的树》等课例成经典。其教学原则可概括为四点:第一,以学情定标,立足学段特点,精准取舍重难点,化繁为简。第二,创设诗性情境,促平等对话与情感共鸣。第三,审美引领,深耕文本语言,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体验语文之美。第四,精神关怀:以生命成长为旨归,培养“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完整儿童。

二、“诗意语文”教学理念下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

运用“诗意语文”教育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时,首要的考虑因素就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因材施教”。例如在《红楼春趣》的教学中,对文中不解其意的词语“不必深究”,只需要通晓大意即可,将难点简单化,专注课文重点,帮助学生实现从现有水平到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平稳跨越。其次,立足文本,锤炼语言,紧扣学段目标取舍重难点。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更加活跃,探究意识也更为强烈。如在《小珊迪》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聚焦于“小”字上,在师生相互中分析出它的内涵:年龄小、身材瘦弱,进一步解读出其中隐藏的第三个含义:社会地位低下。经过细读与研讨,得出结论:前面三个“小”都只是为了与其思想做对比,突出小珊迪精神层面的高大,这也让学生明白诚信的可爱可贵。

(二)创设诗意情境促互动

有别于传统教学中上课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诗意语文”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是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体,师生通过课堂互动,如小组讨论、交流、个人演讲、诵读、情景剧表演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敢于自我表达,沉浸在美的体验里,从而达成平等的、交互的、共进的学习状态,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实现教学相长。

“诗意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是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 ,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 [3]。在《威尼斯小艇》中让学生化身船夫游客,用课文语言吆喝招揽,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两小儿辩日》中,设置辩论环节,师生可以平等地展开辩论。在《西游记》依据课文内容设置游戏大闯关,寓教于乐,让学生体会斗智斗勇的乐趣。在《长相思》的教学中,运用音乐、画面、角色扮演、写作等方式创设情境,升华课堂诗意。教学情境的设置尊重了儿童天性,增强孩子们表达勇气,使语言学习与生活经验水乳交融。

(三)艺术语言唤醒美感

“诗意语文”课堂的美,在回归“语文”二字,深入文本,深耕语言,挖掘文本内在含蕴。“诗意语文”课堂的美,美在直面情感,准确把握每一堂课的情感基调,通过观看视频、朗读文本、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感情,贴近文本,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诗意语文”课堂的美,美在教学节奏。通过起承转合、前后对比、回环复沓构造抑扬顿挫的课堂节奏,使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文本之情都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激发、宣泄与升华.

教学语言是师生之间连接知识、传递情感的纽带,能最直观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诗意语文”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充满艺术气息,能让学生不知不觉沉醉其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如《枫桥夜泊》教学时,围绕“无眠”一词的辨析,师生接力生成“不眠—难眠—未眠—愁眠”,体验辗转反侧的愁绪。其次,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视频、音乐多维渲染,引领学生步入诗画交融的审美境地。

(四)诗意评价激励成长

“诗意语文”践行培养具有“人的精神”这一理念,致力于将生命关怀贯彻课堂,在课堂中给学生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诗意教学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 注重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激励、改进和发展的功能”[4]。“诗意语文”的教学评价以激励为主,比如“如果你会读书就能把书读薄,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这是引导学生概括地读课文,抓重点;另一种是活跃课堂类评价,如“我上课的时候,最喜欢发言错误的学生,谁说错一次,加一分,我要给刚才发言错的同学记一分。”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维护了学生答题的积极性。还有一种是鼓励式评价:“看来你已经解答了前面提出的疑问,很有悟性。”激励评价语能增强小学生发展的内生动力,让学生因为一名良师爱上一门学科。

三、结语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为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也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具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和生活阅历。因此,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更要常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才能在课堂中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只有教师先沉浸入自己构建的诗意课堂中,所言所行皆真情实感,才能带动学生一同品味课文,徜徉于语文的汪洋。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S].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2:54.

2. 王崧舟 .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45.

3. 王崧舟.语文的生命意蕴[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107.

4. 胡维笑 . 吴丹青“诗意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研究 [D]. 杭州:杭州师范大学 ,2019.

彭心泉1,女,汉族,2003 年9 月生,教育科学学院(少数民族预科教学部)2022 级小学教育专业三班学生。

杨雅芳2,女,汉族,1981 年6 月生,教育科学学院(少数民族预科教学部)教师。

* 基金项目: 2024 创新创业项目“王崧舟‘诗意语文’理念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