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中国民族民间舞素材的运用与转化

作者

李之雨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101

1946 年,中国民族民间舞像是荒岛中的璞玉,首次被舞蹈家系统地挖掘、整理搬上都市的舞台 [1],自此,中国民族民间舞从田间地头登上艺术舞台,甚至走出国门绽放中国艺术华彩。社会生活为民族民间舞提供创作源泉,道具、人物行当、文化习俗、神话传说等,都可以成为其汲取的素材。民族民间舞素材是指舞蹈工作者从生活中收集的、未经任何加工的,用以进行文艺创作的原始材料,而对民族舞蹈素材的运用和转化则是掇菁撷华的必要环节。

1 民族民间舞素材的运用

素材是题材的原材料,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姿态万千的自然风物都可能成为艺术的素材,但只有因艺术家兴趣所致而进入创作视野,并能引起创作冲动的感性的生活材料,或原创的艺术资料,才可称为素材。[2] 在舞蹈中,素材是舞蹈创作的基础材料。编导对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并通过拆分、重组、变形等方式使素材成为舞台艺术的表演性动作或课堂教学的训练性动作,与舞蹈表演、舞蹈教学密切相连。

1. 在编创中对素材的运用

在舞蹈编创方面,编导会选取与作品主题相符的民族文化、人物形象、动作姿态等展开创作。民族文化可作为整个舞蹈作品的文化背景,贯穿于作品始终;人物形象塑造的好与坏直接影响观众的视觉体验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动作姿态是否具有代表性也是编导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并不是所有从生活中选取的素材都能够成为舞蹈动作,这就需要编导进行筛选、过滤,选择最能代表人物性格特征、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动作素材进行编创。此外,编导还要考虑到关乎舞蹈作品形式美的舞台调度。如群舞《马铃摇响幸福歌》,编导将蒙古族舞蹈语汇与走马文化相结合,将走马时人的上身运动状态提炼出来并予以放大,以“舞”带“情”,增强了舞台表现力。

2. 在教学中对素材的运用

舞蹈教育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舞蹈编导,他们深入民间,从对各民族的采风中提炼出能够搬进课堂的动作素材,在保证该民族动作素材的风格性的基础上进行加工、美化,继而形成一套系统的民族民间舞训练教材,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民族舞蹈家,是民族舞蹈发展的重要推手。例如桃李杯精品课《羌族舞蹈训练组合》,是舞蹈教师深入羌族村寨,对当地的文化风俗、民族艺术、人民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田野考察,将采集来的生活素材予以提炼,选取出具有可舞性和训练价值的内容进行舞蹈教材的动作编创。这些舞蹈教育工作者将各民族舞蹈艺术从民间搬进课堂,不仅升华了这些藏于山林、田间的民间艺术,还使其成为代代相传的民族舞蹈训练教材,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2 民族民间舞素材的转化

在艺术领域,“转化”是指艺术家通过一定的手段、方法、媒介将原素材转变为新颖特性的艺术材料,这种“转化”会将普遍的、大众的,用以进行艺术创作的材料烙上艺术家个人的别致印记,使这些艺术材料既具有民族风格的普遍性,又具有艺术家独特的个性。对于民族民间舞素材的转化,大致可分为三个角度:一是重解,二是再创,三是标新立意。

1. 对民族民间舞素材的重解

对民族民间舞素材的重解,指将原来的民间舞蹈素材进行细致地拆解。如按身体动作拆解,则可分为四肢动作、躯干动作和头部动作,或上身动作、步伐动作,又或者再细分到手指、肘、膝、踝等关节的活动等。如按生活动作拆解,则可分为行走中的动作、倚坐时的动作、劳作中的动作等。例如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 2011 级新疆班的编舞技法课中就有重解动作这一训练环节,他们以维吾尔族舞蹈动作为基础素材,将其重解为上身动作和下身动作,在训练中两两一组,一人做动作原型,另一人将原型重解后以其他形态表现出来。如图1 保留了下半身动作,改变了上肢的动作形态;图 2 保留了维族的手型,改变了动作朝向和躯干动作。由此可见,即使编导们对动作素材进行了重解,但还是能够从变形的动作中看到动作原型中的元素。因此,在重解民族舞蹈素材时可以先采取局部重解的方法,对舞蹈中的最小单位进行拆分。

图 1

图 2

2. 对民族民间舞素材的再创

对民族民间舞素材的再创,即是指根据原动作素材进行再创造,也就是创新。民族民间舞素材的再创既可以是民族舞与民族舞的融合再创,还可以与现代舞、芭蕾、当代舞,甚至是国际标准舞进行融合再创,例如藏族舞蹈与现代舞结合的《境》,摩登舞与八卦掌结合的《武道》。在跨学科、跨系科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民族民间舞素材的转化受其影响较大,民族舞蹈与戏曲、武术、科技、运动康复等跨系、跨科的创新成为舞蹈工作者跃跃欲试的实验领地,这也为民族舞蹈的素材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可见,对于素材的转化从再创造的角度出发是一条有效促进民族舞蹈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编导要积极调动创造性思维,敢于且善于将一切具有可舞性的动作素材进行融合创新。

3. 标新民族民间舞素材的立意

“立意必须先锋和独立与社会,才可能贡献和位置与社会;立意必须先锋和独立与舞蹈社会,才可能贡献和位置与舞蹈社会。[3]”立意是舞蹈创作最重要一步,更是民族民间舞素材能否转化成功、能够在观者在记忆中回味的关键。从不同的立意呈现出对中华文明标识的创意表达[4]。例如蒙古族双人舞《老雁》不再是舞绘奔驰的骏马、辽阔的草原,而是谱写“老骥伏枥”的人生故事。又例如舞剧《醒·狮》中的英歌是振奋人心、鼓舞气势、打败敌寇的英雄战歌,其内涵为“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5]。不同的立意使舞蹈中的中华文明标识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由此可见,“不落窠臼”“借古创新”都能成为民族民间舞素材转化标新立异的有益方式。

结语

民族民间舞素材的运用,在舞蹈表演方面主要通过演员的二度创作进行,在舞蹈教育方面主要是通过教师教授传统民族民间舞组合与创编新的练习动作来体现。民族民间舞素材的转化从宏观上可概括为“承”与“革”,而“革”又可分为“拆”、“创”和“立意”。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对舞蹈素材进行运用和转化,都要在保留民族舞蹈艺术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艺术品味,不断丰富艺术内涵,让民族民间舞蹈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继续扬露芳华。

参考文献

[1] 刘青弋 .1946 年“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七十年后值得钩沉的历史 [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7(1):1-12.

[2] 王宏健. 艺术概论[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李之雨 出生年:2000 年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广西桂林学历 硕士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