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 背景下提升高校音乐教育质量的策略探究
任旭雅
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
引言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促使“互联网 + ”模式渐渐变成引领社会各个领域革新变革的关键力量,在此大环境下,高等教育体系正在经历深刻转型和重新塑造,它的教学观念,实施途径以及资源调配等诸多方面均遭遇重大机遇和难题,高校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技能传授,理论建构以及审美培育等多项职责,传统教学模式在历史进程中取得不少成果,不过,其固有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互动形式比较单一,缺少个性化的指导,而且很难同社会文化需求相契合等等问题都亟需解决。
1. 互联网 + 背景下提升高校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性
1.1 突破传统音乐教育时空与资源的局限
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由于被固定在了教室内,且有限的物理条件成为教学模式的主要依托场所,主要围绕着课堂和琴房进行。然而互联网技术的到来给此难题带来了新的解决路径。它具有快速连接和海量数字资源的支持功能,打破了传统面对面教学的空间壁垒,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从依靠实地转为了在线交流,教学环节也从单纯的上课变成了对预习课与复习课等内容展开探讨,这使得教学过程的时间跨度和涵盖范围发生了明显变化,就教学资源方面来说,来自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视频、乐谱和文凭等都能够在网络平台上被方便共享,于是不同区域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几乎均等的机会去获取相应的学习材料,从而解决了过去硬件差距所造成的资源分配不公现象,进而对实现公平、包容性的目标构建起了坚固根基[1]。
1.2 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丰富教学手段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促使高校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展开革新突破,传统教学大多依靠纸质乐谱和有限的音响资源,知识体系比较封闭,固化,数字化环境的加入便冲破了这种限制,把大量难以获得的专业资料融入到教学环节当中,包含各个时期的音频素材,各类音乐流派的经典和现代作品,以及跨文化交流里的各种音乐现象,多媒体工具使得教师可以深入剖析音乐作品的结构特点,艺术风格及其文化意义,引导学生从感性体验慢慢转向理性分析和文化阐释的深层探究。目前,当下教育模式正处在多元化发展之中。交互式软件和应用工具在课堂教学里被广泛应用,利用可视化的手段加强学生对音乐理论以及和声知识的领悟;而虚拟技术创建了多元化的表演场景以及多种音效体验,为艺术创作给予新的舞台,这种技术整合与教育结合的革新尝试,冲破传统的单向传授教学,塑造更为互动,开放,探寻的学习氛围。
2. 互联网 + 背景下提升高校音乐教育质量的具体路径
2.1 创新“线上 + 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把线上和线下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种互补又协同的创新教育体系,在数字化平台上,线上环节大多依靠信息技术来展开知识传授,案例解析以及文献研读之类的根基性学习活动,而且可以由学生自行安排学习进度并完成阶段性的测评任务;而线下部分则着重于加深理解并改进操作技巧,教师会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实训以及艺术创作等方式引领学生去深入探究,并且针对线上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给予集中解答和个别化辅导 [2]。该模式极大地扩展了教学活动的涵盖范围及深度维度,利用有限的课时去攻克高层次的议题,促使教育观念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方向发展,混合式教学重新塑造了教与学的时间分配架构,并且改变了师生互动的形式,引领学生渐渐成长为学习的主导者,给改善高校音乐教学质量给予了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
2.2 构建智能化、数字化的音乐教学资源与平台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之时,创建智能化,数字化的音乐教育资源体系及其支撑平台,成为促使高校音乐教育革新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个过程主要依靠网络信息技术去整合并改良各种教学资源,搭建统一的资源管理和应用框架,这种平台一般包含课程设计,内容公布,作业上交,互动交流等诸多功能板块,目的在于全方位支撑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数字资源库的塑造十分关键,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把音频,视频,乐谱,文本等多种多媒体素材系统化地储存起来,按照类别加以整理,方便查找,进而形成一种条理清楚,使用方便的信息服务体系。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让平台功能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利用算法模型对学生演唱或演奏时的音准、节奏等关键要素展开智能化识别并加以分析,然后立刻生成反馈信息,给个性化自主学习赋予了科学依据,这些智能教育工具既改善了音乐教育资源的调配效率,又明显提升了教学设计和执行的效果[3]。
2.3 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与创造性
互联网技术的深入融入给教育评价体系革新带来了全新契机,以往以期末考试为主的传统评估形式难以完全体现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情况,在线平台则可即时收集并分析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行为信息,借助记录学生观看了多少课时视频、课堂中进行了多少次互动以及完成了哪些作业等内容的质量与数量,教师就能够比较系统的了解他们在整个学习阶段中的投入状况以及吸收内化能力如何,进而为形成性评价给予有效支撑,目前的评价内容已经脱离了简单的知识点掌握和技艺操作框架,开始重视起学生针对音乐制作、修改原有作品或者线上表演等方面的创作能力,将其放入评判视野,这使得学生的艺术思想品质和发展潜能成为新的关注焦点,促使评价从单纯的最终成果转向了更加注重整个过程导向,从仅聚焦技能测验的单线评价发展成为面向多元化的综合素质评定范畴,由此更加合理地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和个人化需求被实现。
3. 小结
“互联网 + ”时代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是一桩复杂又系统的工作,牵涉诸多层面的因素,必须从总体上统筹规划,即便在实际操作时会受技术条件,传统观念以及管理机制等诸多因素所限制,但是其核心目标——培育出创新型的艺术人才这一本质特性始终清晰可见,往后的日子里,高等教育机构应当积极接纳新技术带来的改变,持续探寻信息技术同音乐教育相融合的新途径,进而促使音乐教育朝着更高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 张学蕾 . 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5,27(04):100-104.
[2] 王润泽 . 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路径探究 [J]. 参花 ,2025,(23):150-152.
[3] 黄赢萱 , 胡冯钰 . 民间音乐融入高校学前音乐教育的地域性实践探索 [J]. 大学 ,2025,(20):75-78.
作者简介:任旭雅,1992 年 6 月,女,汉族,陕西榆林,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