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基层群众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洛桑次仁
西藏萨迦县扎西岗乡文化综合服务中心,西藏,萨迦县,857800
一、乡镇基层群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关联
(一)传承是创新的根基,保障文化基因延续
传承是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守住文化根脉,创新才能避免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乡镇基层群众文化中的传统民俗、民间技艺、乡土价值观,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文化精华,蕴含着乡镇居民的集体记忆与地域特色。例如,民间剪纸、传统戏曲、节庆习俗等,不仅是文化形式的载体,更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故事、道德规范与审美追求。通过传承这些文化形式,能够保留文化的核心基因,为创新提供丰富的素材与灵感 —— 创新若脱离传承,易陷入 “同质化”“表面化” 误区,失去乡镇文化的独特性。因此,传承为创新筑牢根基,确保文化创新始终扎根于乡镇本土土壤。
(二)创新是传承的活力,推动文化适应时代
创新是乡镇基层群众文化传承的动力源泉,能够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活力,实现 “活态传承”。随着乡镇居民生活方式、审美需求、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传统群众文化若固守旧有形式,易与当代生活脱节,难以吸引年轻群体参与。通过创新文化内容、形式与传播方式,可让传统文化贴近当代居民需求:例如,将传统民俗元素融入现代文创产品,用短视频形式演绎乡土故事,或在传统节庆活动中加入互动体验环节。创新不仅能拓展文化的表现形式,还能增强文化的吸引力与传播力,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接受并参与文化传承,形成“传承 — 创新 — 再传承” 的良性循环。
二、乡镇基层群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存问题
(一)传承主体流失,传承链条断裂
乡镇基层群众文化传承面临 “人走技失” 的困境,传承主体流失导致传承链条断裂。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乡镇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在乡镇的多为老人与儿童,而传统群众文化的核心传承者多为老年人,年轻群体参与度低、传承意愿弱,导致民间技艺、民俗活动后继乏人;另一方面,部分民间艺人因收入低、社会认可度不足,难以将技艺作为职业传承,不得不放弃传承工作,进一步加剧传承主体断层。此外,乡镇基层缺乏系统的传承机制,未建立针对民间艺人的扶持政策与技艺培训体系,导致传承多依赖 “口传心授” 的传统方式,难以形成稳定的传承链条。
(二)文化形式单一,创新能力不足
当前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形式较为单一,创新能力薄弱,难以适应当代居民尤其是年轻群体的需求。一方面,文化活动仍以传统节庆(如春节、中秋)、简单文艺表演(如广场舞、戏曲演唱)为主,内容重复、形式固化,缺乏与现代生活、流行文化的结合,对年轻群体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文化创新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挖掘与系统设计,例如部分乡镇虽尝试开发文创产品,但多为简单的图案印刻,未融入本地文化的核心内涵,或创新活动缺乏持续策划,仅为短期 “应景” 行为,难以形成长效影响力。此外,乡镇基层缺乏专业的文化创新人才与团队,难以从内容、形式、传播等多维度推动文化创新。
(三)资源保障不足,发展支撑薄弱
乡镇基层群众文化传承与创新面临资源保障不足的问题,制约其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资金投入有限,乡镇政府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多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用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专项资金短缺,导致民间艺人扶持、创新项目开发、文化活动策划等缺乏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基础设施与服务不完善,部分乡镇文化站设备陈旧、功能单一,无法满足文化创作、培训、展示的需求,且缺乏线上文化平台,难以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与传播。此外,乡镇基层文化资源整合不足,民间艺人、文化团体、乡土文化素材等资源分散,未形成合力,进一步削弱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支撑力。
三、乡镇基层群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优化策略
(一)培育多元传承主体,完善传承机制
通过政策扶持与氛围营造,培育多元传承主体,构建稳定的传承链条。首先,加强对民间艺人的扶持,建立民间艺人认定与补贴制度,提高其社会认可度与经济收入,鼓励其开展技艺教学、传承活动;同时,在乡镇学校开设乡土文化课程,将民间技艺、传统民俗纳入教学内容,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与传承意识,从校园层面培育年轻传承者。其次,支持民间文化团体发展,通过资金补贴、场地提供、活动指导等方式,扶持乡镇文艺队、非遗工作室、民俗协会等组织,鼓励其开展常态化传承活动。最后,建立 “老带新” 传承机制,组织民间艺人与年轻爱好者结对,通过师徒制、培训班等形式,系统传授技艺与文化知识,确保传承链条不断档。
(二)推动多维文化创新,增强文化活力
从内容、形式、场景三个维度推动文化创新,让乡镇基层群众文化贴近时代需求。在内容创新上,深度挖掘本地文化内涵,将传统民俗、乡土故事与当代价值观(如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家风建设)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作品,例如编排反映乡村变化的戏曲、撰写新时代乡土散文;在形式创新上,融合现代艺术手法与传播载体,例如用短视频演绎民间故事、用沉浸式体验还原传统节庆、用数字技术打造虚拟文化展馆,增强文化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在场景创新上,推动文化与乡村旅游、农业生产、基层治理融合,例如在乡村旅游中设计民俗体验项目、在农产品包装中融入本地文化元素、在村民议事中融入文化活动,拓展文化的应用场景,实现 “文化 + ” 的多元价值。此外,引入专业文化人才或团队,为乡镇文化创新提供策划、指导与技术支持,提升创新质量。
(三)强化资源保障,夯实发展支撑
通过多元投入与资源整合,为乡镇基层群众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坚实支撑。首先,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加大乡镇政府文化专项投入的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例如通过 PPP 模式开发文化项目、鼓励企业赞助文化活动、设立乡村文化公益基金,形成 “政府 + 社会 + 市场”的多元投入机制;其次,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升级乡镇文化站功能,配备文化创作、培训、展示所需的设备,搭建乡镇线上文化平台,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传播与共享,例如建立本地文化数字库,收录民间艺人资料、传统技艺视频、乡土故事等。最后,加强文化资源整合,成立乡镇文化资源协调小组,统筹民间艺人、文化团体、乡土素材等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推动资源互补与合作,例如组织不同文化团体联合开展活动、整合文化素材开发系列创新产品,形成传承与创新的合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镇基层群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守护文化根脉、激活乡村活力的关键。当前传承主体流失、创新不足、资源薄弱等问题,虽制约了文化发展,但通过培育多元传承主体、推动多维创新、强化资源保障,可有效破解这些困境。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镇基层群众文化需进一步立足本土、贴近时代,在传承中守住特色,在创新中焕发活力,不仅成为乡镇居民的精神家园,更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深厚的文化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玲 . 乡镇文化站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的实践与策略[J]. 参花 , 2024, (11): 137-139.
[2] 李洪娟. 乡镇文化站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 农业开发与装备 , 2023, (07): 106-108.
[3] 郭致海 . 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策略研究 [J]. 大众文艺 ,2018, (1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