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情境下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特征的解析
周春霞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100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危机情境频繁出现,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当遭遇危机情境时,其心理状态极易受到影响,产生一系列心理应激反应。研究危机情境下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危机情境与心理应激反应的理论基础
(一)危机情境的概念与分类
危机情境是指个体所面临的突然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且难以应对的事件或情境,它打破了个体原有的心理平衡和生活秩序,给个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挑战。危机情境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从来源看,可分为自然灾害类(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公共卫生事件类(如传染病疫情)、社会安全事件类(如恐怖袭击、校园暴力等)以及个人危机类(如亲人离世、失恋、学业失败等)。从影响范围和程度看,可分为个体危机和群体危机。不同类型的危机情境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也各有差异。
(二)心理应激反应的概念与理论模型
心理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在面对危机情境时,在心理、生理和行为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反应。它是机体对应激源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旨在帮助个体应对危机,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理论模型有塞利的应激理论、拉扎勒斯和福克曼的压力与应对理论等。塞利将应激反应分为警觉期、抵抗期和衰竭期三个阶段,强调了生理层面的变化。
(三)危机情境与心理应激反应的关系
危机情境是引发心理应激反应的前提和条件。当大学生遭遇危机情境时,其原有的生活模式和心理状态受到冲击,从而产生心理应激反应。心理应激反应的强度和类型取决于危机情境的性质、严重程度以及个体对危机情境的认知评价等因素。适度的心理应激反应有助于个体调动资源,积极应对危机;而过度的心理应激反应则可能导致个体出现心理问题,影响其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
三、危机情境下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的特征分析
(一)认知层面的反应特征
在危机情境下,大学生的认知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一方面,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在危机相关信息上,对与危机无关的信息关注度降低。例如,在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大学生会更加关注疫情的动态、防控措施等信息。另一方面,认知偏差可能出现,如过度概括化,将个别负面事件扩大到整个生活或未来;灾难化思维,把危机的后果想象得极其严重。
(二)情绪层面的反应特征
危机情境容易引发大学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常见的情绪包括焦虑、恐惧、抑郁、愤怒等。焦虑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和不安,在危机情境中,大学生可能会担心自己的健康、学业、就业等问题,从而产生焦虑情绪。恐惧是对危机情境的直接害怕和惊恐,如面对自然灾害或传染病时,大学生可能会感到恐惧。抑郁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快乐感等,长期的危机压力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愤怒情绪则可能是由于对危机情境的不满、对相关责任方的怨恨等引发。
(三)行为层面的反应特征
行为上,大学生在危机情境下会表现出多种特征。一些大学生会采取积极的应对行为,如主动获取危机相关信息、遵守防控措施、参与志愿服务等,以增强自己对危机的控制感和应对能力。然而,也有部分大学生会出现消极行为,如逃避现实、沉迷网络、过度依赖他人等。还有些大学生可能会出现行为冲动、攻击性行为增加等情况,尤其是在情绪受到强烈刺激时。此外,生活作息紊乱也是常见的行为特征之一,如熬夜、饮食不规律等,这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四、影响危机情境下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特征的因素
(一)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性格、认知风格、应对方式等。不同年龄的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差异,对危机情境的认知和应对能力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高年级大学生可能相对更具应对危机的经验和能力。性别方面,研究表明女性大学生在危机情境中可能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性格内向、敏感的大学生可能对危机情境更为敏感,心理应激反应更为强烈。认知风格和应对方式也起着重要作用,积极乐观的认知风格和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危机,减轻心理应激反应。
(二)社会支持因素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社会网络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对于大学生来说,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朋友等方面。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支持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情感上的安慰和实际帮助,增强他们应对危机的信心和能力。学校的支持和关怀,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服务,也能够及时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三)危机情境因素
危机情境本身的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等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反应特征。突发的、严重的危机情境往往更容易引发大学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例如,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可能比一场小规模的突发事件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影响更大。危机情境的持续时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长期的危机状态会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积累,导致心理应激反应持续存在甚至加重。
五、促进大学生应对危机情境心理应激的策略建议
(一)大学生自身的应对策略
大学生应增强自我认知,了解自己在危机情境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特征,提高自我觉察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正面思考,调整对危机情境的认知评价,避免过度灾难化思维。掌握有效的应对方式,如通过运动、听音乐、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合理安排时间,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提高学习和生活效率。
(二)高校的教育与管理策略
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普及危机情境下的心理应激知识和应对技巧。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服务体系,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为有需要的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校园氛围,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结论
本文对危机情境下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特征进行了系统解析。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危机情境下在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层面均表现出独特的反应特征,这些特征受到个体因素、社会支持因素和危机情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危机情境,需要大学生自身、高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类型危机情境下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特征的差异,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差异制定更加个性化的干预措施,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岚 .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 [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20, 36 (03): 48-53.
[2] 刘平 , 吴燕 . 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激指标模型基础研究 [J].职教论坛 , 2017, (08): 19-22.
作者简介:周春霞,女,1989 年3 月,德阳人,汉,本科,讲师,主要从事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