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下区域性民生档案信息服务的推进路径

作者

王格格

民政部档案资料馆

1 新时代下区域性民生档案的基本概述

新时代下区域性民生档案作为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基础信息资源,主要指在特定行政区域内形成并集中管理的、与民众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类原始记录集合。其内容覆盖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区服务等民生领域,具有地域性、普惠性和动态性特征。

2 新时代下区域性民生档案信息服务的价值意义

归纳而言,新时代下区域性民生档案信息服务的价值意义最主要体现在提升政府治理水平、保障改善民生福祉及区域协同均衡发展三个重要方面。

2.1 提升政府治理水平

区域性民生档案信息服务是政府实现精准治理的重要工具。民生档案作为覆盖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就业创业等多领域的原始记录集合,其系统性、连续性特征为政府掌握区域内民生需求的动态变化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通过对档案信息的整合分析,政府能够精准识别不同群体的服务需求差异,如老年群体的医疗保障诉求、青年群体的就业技能培训需求等,进而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方向

2.2 保障改善民生福祉

民生档案信息服务普惠特性与民生福祉的改善紧密相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可简化民众办事流程,减轻重复提交证明材料的负担。以居民办理社保转移、子女入学资格认定等事项为例,借助区域性档案信息平台可迅速调取相关记录,达成“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效果。

2.3 区域协同均衡发展

区域性民生档案信息服务破除了行政区域之间的信息壁垒,给区域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保障。在城乡融合以及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当中,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公共服务跨域衔接等需求不断增加。而档案信息的共享机制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举例来说,跨区域的就业档案互通可支持人才在不同城市之间实现职业发展;医疗档案共享可推动异地就医结算更加便利;教育档案衔接可为随迁子女入学提供相应依据。

3 新时代下区域性民生档案信息服务的推进路径

新时代下区域性民生档案信息服务的推进路径可以具体从制度规范体系构建、资源整合共享深化、智慧服务平台赋能及服务供给模式创新四个层面来展开深入地探索与实践。

3.1 制度规范体系构建

制度规范乃是保障档案信息服务可有序运行的根基所在,需要从标准制定、权责划分以及监督机制这三个方面同时加以推进。一是要制定出统一的业务标准。该标准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档案收集的范围、整理的流程、存储的格式以及服务的规则等。比如说,要明确民生档案应当覆盖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就业创业等核心领域的原始记录,并且规定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需要进行双套归档,以此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与一致性。二是要理清管理的权责,明确档案管理部门与民政、人社、卫健等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职责。例如,档案部门负责统筹数据的归集以及质量的监管,业务部门则承担本领域档案的日常更新以及准确性的校核工作,防止因为多头管理而导致责任模糊不清的情况出现。三是要建立起动态的监督机制,依靠制定服务效能评估指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等方式,定期对制度的执行效果进行检验,保证制度可与实践需求同步发展。

3.2 资源整合共享深化

资源整合共享是提升服务效能的关键环节,需打破部门壁垒与区域界限,构建全域覆盖的档案资源池。一方面,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由地方政府牵头成立档案资源共享联席会议,统筹协调民政、教育、医疗等部门,制定《区域性民生档案共享目录》,明确可共享的档案类型及共享范围,并通过签订共享协议约束各部门的信息提供义务。另一方面,推进城乡档案资源统筹,针对农村地区档案收集分散、管理薄弱的问题,建立县、乡、村三级档案归集网络,由乡镇档案员定期指导村级文书规范整理民生档案,并通过数字化手段集中上传至区域档案平台,缩小城乡档案资源差距。

3.3 智慧服务平台赋能

首先,强化技术支撑,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标签化处理,构建用户需求画像,为精准推送服务提供依据;引入区块链技术建立档案信息存证系统,通过分布式存储与加密算法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与可追溯性;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发智能检索功能,支持用户以口语化表述查询档案,降低使用门槛。其次,拓展平台功能,除基础的在线查档服务外,增设“档案利用指引”模块,为用户提供业务办理所需的档案清单与流程说明;开发移动端小程序与自助服务终端,覆盖政务服务中心等场所,满足不同群体的使用习惯。最后,加强数据治理,建立档案质量动态监控机制,通过系统自动校验与人工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清理冗余、错误信息,确保平台数据的准确性与可用性。

3.4 服务供给模式创新

服务供给模式创新需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推动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型。其一,建立需求导向的服务机制,通过定期开展用户调研、分析查档高频问题,动态调整服务重点,例如针对老年群体优化线下服务流程,提供代查、代办服务;针对企业用户开发批量查档接口,支持用工背景核查等业务需求。其二,引入多元主体参与,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加入档案服务队伍,例如联合社区网格员开展档案利用宣传,普及查档渠道与方法;与高校档案专业合作,组建技术支持团队,协助解决平台使用中的技术问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推进区域性民生档案信息服务的现代化转型,需以制度规范为保障、资源整合为基础、技术赋能为支撑、模式创新为动力。未来,随着技术进步与实践深化,持续完善服务体系、拓展应用场景,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坚实的信息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林华 , 张世琦 . 民生档案远程服务要素变化研究 [J]. 中国档案 ,2018,(11):70- 72.

[2] 张林华 , 张世琦 . 区域性民生档案远程服务组织体系探析 [J]. 档案学通讯 ,2018,(02):106- 109.

[3] 李广都 . 长三角地区跨馆联动机制下的民生档案信息服务分析[J]. 浙江档案 ,2018,(11):54- 55.

[4] 桑果果 . 共建共治共享视阈下创新档案工作机制的思考 [J]. 兰台内外 ,2019,(18):9- 10.

[5] 李广都 . 基于“ 一站式服务” 理念的民生档案信息服务分析 [J].档案 ,2023,(06):76- 79.

[6] 代丽华 . 简析民生档案资源的共享与互通 [J]. 办公室业务 ,2024,(14):71- 73.

[7] 李长凯 , 胡晓娟 , 刘帅 , 等 . 区域民生档案共享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 [J]. 中国档案 ,2024,(08):36- 37.

[8] 任泽婷 , 冀静晓 , 谭必勇 , 等 . 数字政府建设背景下民生档案数据治理路径研究——以苏州市民生档案数据交互服务平台为例 [J]. 档案学刊 ,2025,(02):52-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