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视域下AI 时代人类的困境与超越

作者

何明艳

昆明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222

一、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整个社会出现了全面的转型,即从工业革命时代转向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无法定义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世界。一方面AI 与生活的融合推动着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带给人类许多便利,另一方面在AI 技术的促逼之下人类的思想、情感、行为无法摆脱对其的影响和依赖。我们应该知晓科技发展最终应以提升人的生活境界、升华人的精神世界为目的,而不是解构人类的生存方式,异化人类的精神境界。AI 技术的崛起加剧了人类对自身存在意义的焦虑与恐惧,这与人本真的存在预期背道而驰,反思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利弊,深度探究技术的本质,思考自身与存在的关系,这为人类超越自身局限找到本真的存在提供了新的契机。存在主义哲学关注个体在荒诞世界中的生存困境和自由选择,本文基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理论面向人类生存的视角深入讨论人工智能AI 技术与人的关系,揭示器具既AI 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世界的挤压出发,揭露人的主体性困境与原因,从此困境出发追问人类存在的超越路径,指明正确的方向。

二、 AI 时代的人类困境

(一)主体性危机

AI 是人类科学和理性高度发展的产物,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与大数据通过学习大量人类的知识样本,以人类的思维方式再创造出类于人类的创造物,这种半独立于人的产出程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展现出超越人类的能力,挑战着人类作为认知和行为主体的地位,引发人类对自身独特性和存在价值的质疑。正如海德格尔所揭示的,技术将世界、自然和人类视为可支配可计算的对象,将对象“框架化”,世界、自然、人类仿佛是置于生产链条上的产品,等待被加工,这种框架化程序遮蔽着存在的本真,人类最终失去了自我。AI 工具所开启的世界是一个存在者“存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内发生着各种人类历史的决断,它所开启的世界是个敞开的意义空间,这个“世界绝不是立身于我们面前、能够让我们细细打量的对象。”[1] 它存在诸多的荒诞与不确定性,让我们集体陷入了盲目的焦虑和恐惧当中,陷入集体主体性危机。海德格尔在反思笛卡尔哲学时,指出的人所面临的主体性困境,“人和物的存在在工具性、有用性中显现,即主体形而上学是显现存在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表明,当人把纯然物也当作工具物来理解时,主体形而上学把自身也看作了存在者,从而将真正的存在遮蔽了。人也被当作制造物,其存在也一直被认为在以主体形而上学的方式显现,然而事实上主体形而上学仅是制造物的显现方式。”[2] 主体形而上学通过器物的工具性彰显存在,这种工具性与有用性下遮蔽了存在的本真,人、自然与世界都被纳入同一套逻辑框架下,触发了主体存在危机和意义危机,导致存在的贫乏,真正的存在需要超越技术物的显现方式,回归本真状态。

(二)异化加剧

人类对AI 技术依赖加深,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疏离、情感淡漠,以及自我认知的模糊,加剧了存在主义所描述的异化现象。大数据以一股强势之力控制、牵引着我们,它会依据人类喜好,共情并建构我们,满足迎合我们的欲望与需要,人类会在这种被满足中逐渐失去判断、沉思,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辨别这种诱惑,行为与思想得不到匡正,最终会变成奴隶、工具,深陷自己布置的陷阱,丢失人类自我本有的主体性。人工智能专家司马贺(H.Simon)说,我们生活的世界已经成了“人工世界”(artificial world)。[3] 在这个人工世界里,人类按照机械的思维方式去生产生活,这样的趋势促逼最终导致人的异化和物化,丢失了人最本真的存在。马克思早就指出了,“机器对人的异化,人成了机器的一部分。”[4]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促使人将一切在场者当作技术的持存物,机器催逼自然与人类,机器生产与统治相关。”[5] 人把面对的一切当成技术的持存物,却忽略了对象的本质存在,面对 AI 对人存在的僭越,人类如何显现自身本真性的存在,我们要重新厘定人工智能是如何开启一个世界的,即如何使存在者得以显现的问题,AI 不消耗人存在本身,同时AI 又能最大限度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提高人类的生存境界。海德格尔早就说过,“诗乃是存在者之无蔽状态的道说。” [6] 那么自由乃是存在者之无蔽状态的道说,人类如何在这种被遮蔽状态下显现本真的存在,异化加剧之下显现本真这是一个人类现今肆待解决的问题。

(三)自由与责任的困境

人类以进入 AI 时代而沾沾自喜,以摆脱传统桎梏自诩,殊不知摆脱传统束缚后我们又陷入一种新的桎梏,陷入自由与责任的困境当中。如何在数字化、工具化的时代,保持人的自由与存在的丰富性?这是当代社会技术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海德格尔对存在本身的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反思路径。AI 的自主性发展模糊了人类与机器的界限,也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人类在享受AI 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界定自身责任和自由的难题。人类本身在许多领域的主体性逐渐被 AI 取代,成为了 AI 的附庸,我们把自身的责任转加给 AI,我们不愿意思考、动手、负责,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AI 确实带来许多的便利与帮助,但是在AI 技术的帮助下,这一群体极易将自身的主体性与责任心遮蔽,AI 左右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样的趋势严重影响亲少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成年这一社会群体,我们借助 AI 提高工作效率,它将我们带到另一个自由的境界,但同时也会导致责任感的丢失和价值观的沦丧。我们要警觉,AI在逐渐取代人进行脑力劳动时,人类的创新创造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可能会慢慢衰退,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会被人工物所牵引与建构,人与人、自然、世界会被阻隔开来。再者大数据等各种虚拟技术,致使人类建立的信任体系出现崩塌,人类信任系统出现裂痕,人类的信息和隐私暴露在大数据面前,每个人都作为一个透明的对象被“座架”控制,我们变成了随时可以被拿捏和控制的对象,表面上我们看似是自由的,实则我们已经进入了一种虚拟的自由境界,这是一种被掌控被支配的自由,它并非真实的自由与真实的存在状态。

三、 存在主义视域下的超越路径

(一)直面焦虑拥抱不确定性

AI 时代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生存的欲望与重大压力加持,个体达到存在的极限又曾经目睹本真,人类必定要面对本能的应激反应:冲突、焦虑、迷茫,但是这些本能的应激反应最终只会导致人类“消亡”,所以人类需要像存在主义者一样,直面荒诞,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意义,反思技术的存在本质,清楚技术座驾如何遮蔽我们,救赎人类被统一化的思维以及生存方式。随着 Deepseek 等深度搜索软件工程的出现,它构建着各行各业的运行机制,单以文化界来考量,文人创造的生命激情转化为“快速搬运”,思想的飞跃魅力变成无深度的“深度搜索”,AI 甚至可以在短期内写出超越人类水平的作品,文学创作领域将在商业消费和技术理性的压榨下根叶飘零,濒于消亡。文学艺术的诗性场域正在被商业场域取代,手工技术正在被科学技术取代。在这种大环境之下,我们放松了思维,搁浅了手脚,日渐远离对意识话语的反思与体味,人类逐渐异化与被取代。在AI 时代,何处才能真正安顿我们的肉身与灵魂精神,学者们也试图在回答这个问题,试图找出具体超越路径和解蔽方式,人工智能专家库兹韦尔提出“我们应该“细粒度放弃”某些会对人类带来不可逆的、巨大危险的技术。”[7]“沃尔什等人提出倡议书来禁止发展人工智能武器。”[8] 我们还可以采取具体的措施来应对这种荒诞,如国家层面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及审核标准,秉持人造物不解构人类的第一准则;在社会层面加强对科学技术伦理的宣传与教育,借助各类大众媒体平台对AI 等科学技术潜藏的利弊进行剖析,提升人民大众对新型 AI 技术的科学认知,引导广大民众理智对待和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也给予了我们回答,即一种泰然任之的超越态度,一种诗性的超越,一种应“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的态度”,一种既确定也不确定的态度,尼采的酒神精神强调一种情感和兴趣的宣泄,是摒弃一切功利束缚皈依原始状态的一种生存体验,在这种生存状态下,我们是放松的自由的。面对 AI 对人类生活的僭越,与之同时带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可以从海德格尔的诗意精神和尼采的酒神精神中寻找答案,直面焦虑。

(二)强调主体性发展独特能力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强调,存在主体应该以一种守护者的姿态让万物如其所是的存在,人类以自己的方式开启存在者之存在,即维持着人类作为认知和行为的主体性,并维持“天地神人”四位整体的关系。我们不是要倡导没有AI 智能技术,以完全排斥的态度来抵制智能化生产生活伴随的各种负面影响,而是要积极发展新型技术,使智能化数字技术为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生活新愿景灌注新的动能。人类应该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生产生活中实现着这样一种开启,即解蔽,也就是开显存在者之真理。人类需要更加注重发展自身的创新创造能力、情感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独特优势,在AI 无法替代的领域实现自身价值。人工智能模拟不了情感和灵感,人类的创作活动是一种灵感、潜意识、想象力、判断力、直觉与情感等相互交织的复杂的活动,而 AI 只是一种精致的模拟程序,尽管其存在一定的创造性,但人类与生俱来的独特思维能力始终是人工智能无法比肩的,因为它缺乏人类进行生产制造中最不可或缺的酒神精神和人文精神内核。面对AI 对人性的“座架”,我们应该平衡人与 AI 技术的关系,实现技术善用,让其最大限度的服务于人类,保证自己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展独特的能力,才能在扭转这种被“座架”的局面。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强调的“主体性”,重视人首先是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并非万物的尺度。强调主体性,一方面人类自身的发展能与AI 智能技术发展实现同步,人类主体能够凭借新型智能技术组织开展社会生产劳动。另一方面实现人类自身能力的超越发展,即主体能够在AI 科学技术的笼罩下实现扬弃,发展自身AI 技术无法取代的进行社会生产生活的能力。

(三)构建新型人机关系实现共生发展

“智能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应用,为我国实现新技术的弯道超车,培育新兴商业模式、实现产业升级、创新产业业态,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破除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数字技术优势制造新的国际不平等和新冲突提供了重大机遇。”[9] 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与人的生存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实现AI、人、资本三位一体和谐共生发展,让AI 智能技术得到最大限度善用,资本最大限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人的存在必须相互促进。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强调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栖居是人与世界的本真关系,即回复到“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境地,真正的栖居是四者自由的活动,并非座架或者剥削某一方。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发现了器具性对存在的遮蔽,AI 使进入其中的存在物保持其本真的形态且不会使其本真消逝、被解构,AI 把人类挪入世界的敞开领域中并使之保存于其中,世界将事物如其所是的显现,使事物如其所是的持守于自身,人类不应将 AI 视为威胁,而应积极探索人与 AI 智能技术协作的新模式,构建和谐共生的关系。工业革命时代机器作为人类体力劳动的替代物,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以及 AI 智能技术变成了人类脑力劳动的衍生物。智能技术作为人造物必须被限定在可控的范围内,实现人机共生和谐发展,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这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

四、 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是造福还是异化、威胁人类,完全取决于人类如何发展和引导,因为人类有着作为认知和行为的主体性地位。AI 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这个时代挑战和机遇并存,人类如何在这一全新的时代下审视并实现自身乃至整个社会的超越,如何在这社会的转型期间实现更高的人生乃至社会境界的突破,在社会主义化大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确保人对AI 智能技术的控制权以及维护人自身的主体能动性,真正的找到人类存在的本质,寻找真正的家园,实现诗意的栖居,存在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类困境和超越路径的独特视角。只有认清 AI 对人类社会座架的本质,直面挑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人类才能在AI 时代实现自身的超越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德 ] 马丁·海德格尔著 . 依于本源而居 [M]. 孙周兴编译 .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32.

[2] 余飞 . 存在之思 - 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存在论阐释 [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2.DOI:10.27389/d.cnki.gxadu.2022.003016.

[3]H.Simon,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 Third edition, Boston: TheMIT Press,1996,p.2,p.138,p.137.

[4][德]马克思:《资本论》,《马恩全集》第23 卷,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 463 页。

[5]M.Heidegger,“Vorlesung Wintersemester 1951 /52”, GesamtausgabeBand 8:Was heisst Denken?(1951 1952). P. Coriando (Ed.). Frankfurt am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 2002.pp.26-27.

[6] [ 德 ] 马丁·海德格尔著 . 依于本源而居 [M]. 孙周兴编译 .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52.

[7]Kurzweil:《奇点临近》,李庆诚、董振华、田源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年版,第 248—249 页。

[8][美]沃尔什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闾佳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 年版 。

[9] 曹 彦 娜 . 智 能 时 代 人 的 主 体 性 研 究 [D].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 2023.DOI:10.27151/d.cnki.ghnlu.2023.00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