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方文化融入服装专业毕业设计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张佩思

河北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河北省石家庄市050700

服装设计是重要文化载体,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京津冀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拥有 200 余项国家级非遗、700 余项省级非遗及超 2 万处古建筑遗存,为服装设计提供丰厚素材。本文以河北美术学院2025 届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经纬共生·燕嘲鸣”为案例,探讨地方文化融入毕业设计的路径与方法。

1. 地方文化赋能毕业设计的多重价值

1.1 拓宽设计灵感的获取维度

地方文化包含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独特的色彩组合、精美的图案纹样及高超的制作技艺。学生可从中提取元素,通过多种工艺应用于服装,使服装既具备实用属性,又成为文化的艺术载体。

1.2 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认知

学生在调研、分析和运用非遗元素时,能逐步认识地方文化价值,形成文化认同感与传承责任感,掌握传统技艺的同时树立传承意识,未来更愿挖掘弘扬地方文化。

1.3 提升服装作品的文化内涵与市场竞争力

学生在调研、分析和运用非遗元素时,能逐步认识地方文化价值,形成文化认同感与传承责任感,掌握传统技艺的同时树立传承意识,未来更愿挖掘弘扬地方文化。

2. 京津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的系统挖掘

为实现“一人一题”教学目标,保障选题独特创新,研究团队系统梳理京津冀非遗与文化资源,构建11 个特色研究方向:综合非遗元素、织染工艺、图案纹样、古代建筑、陶瓷技艺、美术作品、戏曲文化、神话故事、传统工艺、文字文化、博物馆馆藏文物。

团队将 11 个方向转化为“资源—载体—服装类型”三维矩阵,学生通过“三选一、一锁定”操作,能快速确定与京津冀文化高度契合且无重复的选题。

3. 地方文化赋能毕业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

河北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 2025 届毕业设计以“文化深挖—精准转化—工艺落地”为核心逻辑,将京津冀地方文化元素转化为毕业设计的创意源泉。以下选取 3 个典型案例,详细阐述从文化解码到成衣呈现的完整路径:

3.1 视觉符号的转译:以吴彤同学的《承德满族八角鼓元素在休闲装中的应用》为例

该生以承德满族八角鼓的“器型—纹样—文化寓意”为研究核心,明确三大核心元素:(1)造型符号:八角鼓的八边形轮廓,象征满族八旗文化,提取为服装的几何剪裁语言;(2)纹样特征:鼓面蟒皮鳞纹的“放射状排列”,简化为抽象线条图案;(3)色彩体系:鼓身“黑底 + 红穗”的经典配色,转化为服装的主色与点缀色,保留文化辨识度。

3.2 空间结构的转译:以韩旭楠同学的《北京故宫藻井元素在女装中的应用》为例

该生以故宫太和殿藻井为研究对象,聚焦其“层级递进”的空间特征:(1)结构逻辑上:解析藻井“方形基座—八角形中层—圆形穹顶”的三层嵌套构造,提炼出“从方至圆”的空间转换规律;(2)纹样特征方面:提取穹顶“蟠龙纹”的“螺旋上升”形态,简化为适用于服装剪裁的曲线线条;(3)色彩体系上:借鉴藻井“青绿底色 + 金色龙纹”的配色方式,转化为服装的“墨绿主色 + 鎏金点缀”。

3.3 材质形态的转译:以杨心蕊同学的《邢窑白釉莲花罐造型元素在女装中的应用》为例

该生以邢窑白釉莲花罐为灵感源,聚焦“釉色质感”与“莲花造型”两大核心:(1)釉色特征:分析白釉“温润如玉”的质感,确定以“哑光白 + 珠光白”的面料组合进行模拟;(2)造型曲线:提取莲花罐“肩部圆润—腹部渐收—底部外撇”的S型轮廓,转化为服装的剪裁线条;(3)纹饰简化:将罐身“仰覆莲纹”的层层叠叠,简化为适合面料堆叠的“荷叶边”结构。

4. 实践成效与反思

4.1 实践成效

4.1.1 学生文化素养与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经过系统的文化调研和设计实践,学生对京津冀地方文化的认知从“符号认知”深化为对“精神内核的理解”,约 90% 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对文化元素的深度解码。毕业设计不再局限于对传统元素的简单移植,而是通过现代设计语言赋予文化新的生命力。

4.1.2 构建了规范化的教学实施体系

该团队构建了涵盖“资源梳理—选题引导—过程管控—成果转化”的闭环教学模式。2025 年 5 月 15 日,河北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 2025届毕业生的 71 套毕业设计作品在北京 798 艺术区 751PARK 第一车间举办的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上亮相,并荣获“2025 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人才培养成果奖”,其中刘稼卫同学的作品《绮丽绒毯》获得 2025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可持续时尚奖。

4.2 反思与改进

4.2.1 拓展文化资源挖掘的深度与广度

尽管本研究已对京津冀地区的非遗项目和文化资源进行了梳理,但部分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未来应进一步拓宽资源收集渠道,加强与地方文化机构的合作,深入挖掘具有潜在价值的文化元素,为设计提供更丰富的灵感来源。

4.2.2 技术转化与工艺落地的支撑体系需完善

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因技术难度或材料限制,未能完全实现设计构想。后期可加强与外部服装工作室的合作,引入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及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技术支撑。同时,探索新型材料的应用可能,降低设计落地的难度与成本。

4.2.3 深化跨学科合作

将地方文化融入服装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跨学科知识支持,涵盖历史学、社会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后期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交流,联合开展文化研究、技术创新和市场分析,组建跨学科设计研究团队,提高设计的全面性和创新潜力。

5.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文化解码—元素转译—创新实践”三维策略,验证了地方文化融入服装毕业设计的可行性。未来需优化文化资源挖掘与技术转化能力,推动地方文化与服装设计更深融合,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提供更多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韩培 , 田和伟 , 吕孟彦 , 等 . 陶瓷纹样在时尚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J]. 印染 ,2025,51(02):86-89.

[2] 李芳 . 邢窑白瓷的艺术特征在当代品牌形象设计中的探索与应用 [D]. 集美大学 ,2024.

[3] 魏碧雲 . 天津手工栽绒织毯的传承和应用研究 [D]. 天津 : 天津科技大学 ,2022.

[4] 张益洁 . 依托地方文化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以高职服装专业为例 [J]. 西部皮革 ,2024,46(02):131-133.

[5] 于超越 .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整合平台建设研究[D]. 河北大学 ,2023.

基金资助: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文化传承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研究”(项目编号 2022GJJG661)河北美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依托地方文化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项目编号 XJGZ202403)河北美术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设计专业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 XJG202403)

作者简介:姓名:张佩思,性别:女,出生年:1986 年,职称 /学历:副教授 / 研究生,从事的工作或研究方向:教师 / 服装与服饰设计,E-mail:5041950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