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聚焦“三会”目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与兴趣激发策略研究

作者

金鸽

洛阳市白马寺镇实验小学 471000

引言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 " 会思考、会表达、会应用 " 的 " 三会 "目标,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生活化教学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将抽象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机结合,不仅能降低学习难度,更能激发求知欲望。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达成"三会" 目标,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开辟了新路径。

一、聚焦“三会”目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与兴趣激发问题析

(一)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不足

当前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开发力度与实际教学需求存在明显差距。已收集整理的素材库存在系统性不足的问题,部分资源仅停留在简单的图片或文字描述层面,缺乏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和配套活动建议。资源与现行教材的匹配度有待提高,很多素材未能充分考虑各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教师在实际备课时需要进行大量二次加工。资源使用指导体系的缺失导致教师在选择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盲目性,难以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资源的价值。

(二)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部分教师对 " 三会 "要求的理解还停留在概念层面,未能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创设生活情境时容易陷入简单贴标签的误区,难以把握数学本质与生活实际的深层联系。课堂组织能力方面,教师普遍缺乏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系统方法,数学思维培养往往停留在解题技巧层面。专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加强,特别是对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和评价手段的指导相对薄弱。这种状况导致生活化教学实践中出现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影响了 " 三会 "目标的达成质量。

(三)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够

生活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差异化教学设计明显不足,统一的授课内容和活动形式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生活情境的引入有时反而增加了认知负荷,使其在信息提取和知识转化环节遇到障碍。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常常感到课堂活动缺乏思维挑战,难以激发其深度参与的积极性。教学评价体系也未能充分体现个体发展性评价理念,统一的评价标准无法准确反映各类学生的实际进步。

二、聚焦“三会”目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与兴趣激发策略研究

(一)创设真实情境,培养" 数学眼光" 观察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打破传统课堂的抽象化倾向,通过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有机联系,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面积" 概念时,可以设计" 教室改造计划" 的情境任务,让学生测量课桌表面、书本封面等日常物品的面积,进而计算整个教室需要多少地砖。这种真实测量活动不仅使学生理解面积单位的实际意义,更培养其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校园环境,如计算花坛的周长比较不同形状的种植面积,分析操场跑道的长度与跑步圈数的关系。通过长期的情境浸润,学生逐渐建立起主动运用数学概念解释生活现象的习惯,当看到超市货架商品排列会自动思考分类与统计,遇到购物找零会自然心算金额差异,这种" 数学眼光" 的养成正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

(二)构建问题链,发展" 数学思维" 推理能力

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依托递进式的问题链设计,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思考过程。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 小数乘法 " 教学为例,可构建阶梯式问题链:从" 每人每天节约0.5 千克粮食 " 的生活实例出发,先提问" 一个小组 7 人一天节约多少 ",继而拓展到 " 全班 45 人一周的节约量 ",最后延伸至 " 全校 1200 人一年的节约总量 "。这种由简至繁的问题序列既保持了计算知识的连贯性,又渗透了环保教育的德育内涵。在 " 多边形面积 " 单元教学中,可以从 "如何计算长方形花圃面积 " 的基础问题出发,通过 " 将花圃对角分割后种植不同花卉 " 的情境变化,自然引出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究需求。优质的问题链应当具有思维张力,在六年级 " 百分数应用 " 教学中,设计 " 商场折扣比较 " 的系列问题:先计算直接打八折的优惠,再分析 " 满 300 减 100" 的等效折扣率,最后探讨 " 先涨价再打折 " 的消费陷阱。

(三)创新表达形式,提升" 数学语言" 应用能力

数学语言的培养需要突破传统单一的表达模式,通过多元化表征形式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灵活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在教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 条形统计图 " 时,可以设计 " 班级生日会筹备 " 项目,先让学生用表格记录各月份生日人数,再转化为条形统计图直观展示,最后用文字分析图表得出 " 筹备蛋糕的最佳月份 " 的结论。这种 " 数据收集 - 图表呈现 - 结论表述 " 的完整过程,系统训练了数学语言不同表现形式间的转换能力。对于二年级 " 数据分类整理 "内容,可创新采用 " 超市商品上架 " 的模拟活动,让学生先实物操作分类摆放日用品、食品等货物,再用符号记录分类结果,最后向 " 经理 " 汇报货架整理方案。在五年级 " 简易方程 "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用线段图、天平模型等多种方式表达等量关系,如设计 " 猜数游戏 ":甲说 " 我的数乘3 加 5 等于 20" ,让学生先用语言描述关系,再用方程3x+5=20 表示,最后用天平道具演示运算过程。

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与兴趣激发的有机结合,为落实小学数学 " 三会 " 目标提供了有效途径。未来应进一步探索生活素材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形式与方法,构建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在 " 双减 " 背景下,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将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华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J]. 天津教育 ,2025,(20):20-22.

[2] 蒋梅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11):22-25.

[3] 李玉婷.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 广西教育,2025,(01):117-120.

本文系 2025 年度河南省洛阳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基于新课标“三会”视角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与兴趣培养策略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