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支教教师培训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甘雨洁 徐嘉慧 李妍妍 鲁梦婷 刘香
淮北理工学院 教育学院 淮北 235037
一、引言
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乡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师流失严重,教育质量有待提高。支教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生力军,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乡村教育的质量。本科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阶段,有责任为乡村支教教师提供系统的培训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乡村教育环境,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
二、乡村支教教师培训的现状与问题
1. 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目前的教师培训课程往往未能充分考虑乡村支教教师的特殊需求,缺乏对乡村教育特点、乡村学校管理、乡村学生心理等方面的专门培训内容,导致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
2. 培训形式单一
主要以集中讲座、理论授课为主,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和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如案例分析、教学观摩、小组讨论等,难以激发支教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不利于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3. 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参与乡村支教教师培训的专家和教师数量有限,且部分培训师资自身缺乏乡村教育经验,对乡村教育的了解不够深入,影响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4. 缺乏长效的培训机制
乡村支教教师培训多为短期的、临时性的项目,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可持续性,难以对支教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长期有效的跟踪和指导。
三、乡村支教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
1. 明确培训目标
以提高乡村支教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为目标,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较强教学实践能力、良好教育情怀和创新精神的乡村支教教师队伍。
2. 优化培训内容
师德师风教育 :加强支教教师的师德修养,培养他们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教学理论 :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基础理论知识,帮助支教教师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乡村教育特色内容 :针对乡村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开设乡村学校管理、乡村教育政策解读、乡村文化与教育等课程,使支教教师更好地了解和适应乡村教育环境。
教学实践能力提升 :通过模拟教学、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等活动,提高支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
3. 丰富培训形式
集中培训 :组织支教教师到高校或培训基地进行集中学习,系统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
在线培训 :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线上培训课程和资源平台,为支教教师提供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方便他们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进行自主学习。
校本培训 :结合乡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校内开展教学观摩、公开课、教研活动等校本培训,促进支教教师与当地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实践教学 :安排支教教师到优质学校进行实习、见习,参与实际教学工作,积累教学经验;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选拔和培养一批既有深厚教育理论功底,又有丰富乡村教育实践经验的专家和教师组成培训团队。邀请高校教育专家、一线优秀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等参与培训教学,为支教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5. 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和方案,明确培训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确保培训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建立支教教师培训档案,对支教教师的培训经历、学习成果、教学表现等进行记录和跟踪,为后续的培训提供参考依据。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培训内容、形式和方法,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四、基于本科教育视角的乡村支教教师培训实践探索
1. 开展“三位一体”培养体系
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该校构建了“三位一体”乡村教师培养体系,包括课程思政铸魂、科技赋能教育和实践育人固本三个维度。在课程思政方面,建立“师德养成”和“乡村教育能力养成”两大系统,将乡村资源融入思政教学,建立“认知 — 体验 — 实践”三级育人模式;在科技赋能教育方面,搭建“中心 + 联盟 + 示范”乡村科技教育平台,推行“1+1+N”乡村科技教育模式,开发“互联网 +”乡村全域教育体系;在实践育人方面,建立教师培养协作基地,开展“教学做合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田间地头体验乡村教育的真实需求。
2. 实施“顶岗实习 — 置换培训”模式
一方面,组织师范生到乡村学校进行顶岗实习,让他们在实践中快速成长,积累教学经验;另一方面,通过置换培训,让乡村教师有机会到高校或培训基地接受系统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这种模式实现了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有效贯通,有助于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
3. 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培训模式
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发优质的线上培训课程和资源,如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针对乡村教师的培训需求,确定了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教学常规与教学实践、班级工作与育德体验、研究意识与发展能力等四个模块的培训内容,并创新了“五位一体”授课模式,包括理论引领、榜样示范、现场教学、案例分析、工坊实践等,为乡村支教教师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学习选择。
五、结论
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支教教师培训体系对于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从本科教育视角出发,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乡村支教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为乡村支教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有力支持。通过高校、政府、乡村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积极探索适合乡村支教教师的培训模式和实践路径,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乡村支教教师,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课题组 . 县中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贵州样本 [EB/OL].[2024 - 12 -
03].
[2] 南京晓庄学院创新育人模式 探索卓越乡村教师培养新路径 [EB/OL].[2024 -
09 - 17].
[3] 郑新, 马瑞琦, 李永杰, 张靖, 武铁砚. 数智赋能的循证式教师培训:为何循
证、证从何来、如何循证 [J]. 电化教育研究 ,2025,46(4):86 - 92
[4] 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司 .《乡村振兴促进法》学习问答 [J]. 中国乡村振
兴 ,2024(13):16 - 17.
[5] 孔新宇, 李萧阳. 我国乡村教师远程培训研究:历程回顾、热点透视与省思展
望 [EB/OL].[2022 - 12 - 08].
[6] 打造“以县为主”的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湖北省沙洋县“国培计划”工作的
创新探索 [EB/OL].[2024 - 06 - 21].
[7] 郭垚垚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乡村教师培训参与意愿研究 [D]. 聊城 : 聊城大
学 ,2023
[8] 曲阜师大积极探索乡村教师线上培训创新模式 [EB/OL].[2024 - 03 - 27].项目基金来源为“2024 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S2024136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