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一体化背景下抗日山红色乡土资源融入小学思政课的创新研究

作者

王燕妮

江苏省连云港市和安小学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下,充分发掘和利用地方红色乡土资源,将其有机融入小学思政课堂,是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与针对性的重要路径。抗日山作为苏鲁边区重要的抗战纪念地,承载着丰富的革命历史与精神财富。探索其融入小学思政课的创新策略,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情境化资源转化,构建具身体验的红色教育场域

鉴于小学生认知特点主要是表象思维,对历史事件与精神价值等抽象的事物学习,需要在可感可知的环境中进行有效吸收。依情境学习理论,知识是在具体的情境基础上建构与应用的。因此,将抗日山红色资源作为红色教育资源融入的首要策略,在于对其进行深度挖掘与精心转化,构建能够触发学生多感官参与、引发情感共鸣的具身学习情境。

例如,针对抗日山上的“小沙东海战烈士冢”,教师可设计“英雄安息地”为主题的场景式体验活动,先鼓励学生查阅与小沙东海战的烈士事迹、遗物的图像资料。上课时,通过悲伤的场景背景音乐引入拍摄的真实烈士墓地的肃穆背景,并由老师介绍惨烈的战争、英雄们的表现,而后要求学生诵读早已经准备好的烈士简单的家信或战友们对烈士的记忆。在肃穆的氛围中指导学生静静地向烈士献上他们做的白色的纸花,再静默、凝思。在体验结束后,每个组讨论“是什么促使这些烈士视死如归?”将小组讨论的结果的关键字写在花的叶子状小卡片上,贴在黑板上的“精神之花”图形里。借助不同感官 ( 视觉、听觉、触觉 ) 的感知和仪式感的庄重,将原本安静的烈士墓地转化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冲击力的情感情境,使“为了国家甘愿牺牲”精神的形象具体化、情感化。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深化红色精神的立体化认知

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整体性的过程。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消除不同领域的壁垒,进行学科整合。把抗日山的红色文化融入到小学课堂领域内,应当采用多学科主题研究的形式,对抗日山的历史、抗日英雄事迹或者革命传统各个层面,设计出一系列综合课题任务,将语文、历史、艺术、音乐和政治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加以应用。通过不同学科的视角,深入探索和融合各个红色文化要素内容,从不同的层面让学生观察和理解这种红色精神,让学生对红色精神的认识和认同实现更深刻的、整体的和立体的把握。

以“抗日山上的丰碑”为跨学科学习主题。在语文课上,由老师带领大家阅读或鉴赏描述抗日山战争或英雄事迹的诗篇或文章,如《血色丰碑》一课部分内容,让学生学习用文字表达情境和抒发情感,并试着编写歌颂小短语;在数学课上我们可以利用抗日山革命烈士纪念塔图片或数据,启发学生计算出塔身各部位比例关系,领悟这设计背后的意涵,体会这塔的雄伟和庄严;在美术课上,让其用作画或制作的方式,用泥巴、彩纸等材料动手做出“我眼中的纪念塔”模型,或者以烽火岁月为名画一幅图画,用视觉艺术的语言表现自己的历史认知和感受。最后在思想政治课上将成果归拢在一起,进一步讨论,让我们大家看所有的学科成果,围绕“这个丰碑是什么样的丰碑”“我们在今天怎样才能让它传承下去”等问题进行对话,通过跨学科的合作,让学生从文学、数学、美术、音乐各维度多渠道感受到、理解和感悟抗日山的精神,建立立体多彩的红色文化认知体系。

三、协同化育人机制,延伸红色教育的时空链条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是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一体化构建不仅针对各学段之间的融合,也关注于校园内对外的教育方式的一体化建设。抗日山红色乡土资源的有效融入,应突破课堂教学时空局限,构建可持续性的校园博物馆联动机制,并调动家长和社会团体参与进来,让教育对象由纪念馆延伸到社区、延伸至家庭生活。这就要求学校与抗日山烈士陵园管理单位、档案处、社区组织、家长学生等机构保持长期深度的共建关系,通过共建开发适合小学生的实践活动、公益活动及家庭作业等等,构成“在校学习、走出校门、进入家庭”的教育“回转带”,使红色文化真正融通到孩子们的心灵中。

大学可以和抗日山烈士陵园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展“小小红色宣讲员”校外实训项目,在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对抗日山事迹、英雄人物等全面讲解后,带领学生进入陵园进行现场教学,在专业讲解员的指引下,以小组为单位并指定地点,比如符竹庭将军墓旁进行扮演解说角色测试演练。通过测试即可在双休日或重大节日期间在校内实景下对社会进行志愿讲解服务。“红色回忆传递卡”家庭作业设定:走访家人,回忆当地战争年代故事,或家族成员对于抗日山的回忆,并书写在卡片上带至学校进行交流共享。从社会层面,共同举办“抗日山传奇讲堂”,邀请退伍军人或历史学者走进社区讲堂,学生则以朗诵、戏剧等表现形式展示有关抗日山的内容。每隔一段时间,收集学生陵园服务内容、家庭走访内容、社区活动表现等内容汇总制作“红色成长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一环。

总之,将抗战纪念地红色本土文化元素融合于小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是新时期形势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一种创新之举。通过情境化资源转化、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协同化育人机制这三大创新策略,能让学生在沉浸体验、多学科融合及社会大课堂联动中,深刻领悟红色精神内涵,实现红色基因的传承。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如何进一步优化,以期将这些红色本土文化元素更有效地运用到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更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金哲 , 汪江婷 . 用好红色资源以思政课砥砺家国情怀 [N]. 广元日报 ,2022-06-29(002).

[2] 胡云艳. 红色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的实践研究[J]. 试题与研究,2022,(1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