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张苗苗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金川学校 015000
引言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根基,是培育学生逻辑思辨、创新实践能力的关键领域。新课标推行后,以学生为核心、聚焦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培育的理念,为教学指明全新方向。然而在实践中,目标模糊、方法陈旧、评价片面等问题仍制约课堂效能,导致教学与育人目标存在偏差。在此背景下,探索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路径,既是落实新课标要求的迫切需求,也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1 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意义
新课标引领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双重价值。于学生个体而言,高效课堂是核心素养培育的沃土。通过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素养融入知识学习,学生得以在生动的课堂活动中深化概念理解,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筑牢思维根基。从教育全局来看,其是落实新课标要求的关键抓手。精准的教学能确保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方法与目标的有效落地,实现知识传授与素养培育的深度融合,切实提升教育质量。
2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设定缺乏精准性与全面性
部分教师未能深入剖析教材与学情,致使教学目标设定失准。一方面,目标表述空泛,如“小数的加减法”教学仅强调运算掌握,却未明确计算效率、应用场景等具体要求,导致教学缺乏靶向性。另一方面,目标体系失衡,过度侧重知识技能,忽视过程方法与情感价值培育,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
2.2 教学方法运用单一且缺乏灵活性
传统讲授法仍主导课堂,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讲解数学概念时,多以定义宣读与例题堆砌替代探究活动,压抑学生思维活力。同时,教学方法未能因课制宜,无论是概念课、计算课还是实践课,均采用同质化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造力。
2.3 教学评价方式片面且反馈机制不完善
现行评价体系过度依赖考试成绩,忽视学生课堂表现、合作能力等过程性发展。单一的分数评价导致学生机械记忆知识,弱化知识迁移与创新应用能力。此外,评价反馈流于表面,教师仅公布成绩,缺乏对学生问题的深度剖析与个性化指导,难以发挥评价的改进功能。
3 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3.1 精准设定教学目标,契合核心素养培育
教师需立足新课标要求,深度整合教材与学情,构建精准的教学目标体系。将知识技能与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素养目标有机融合,如“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中,既要求掌握公式应用,也注重推导过程中空间想象与逻辑思维的培养。同时,依据学生差异分层设定目标,确保不同层次学生均能获得发展。
3.2 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多元教学法激活课堂活力。情境教学法将数学融入生活,如“百分数的应用”借助商场促销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知识价值。小组合作学习则通过任务驱动,如“统计”教学中组织兴趣调查,促使学生在协作中提升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实现学思结合。
3.3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需要对传统教学流程进行系统性重构。教师应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模式,通过前置任务、问题引导等方式,将学习主动权交还学生。在“鸡兔同笼”问题教学中,教师可提前布置探究任务,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尝试用画图、列表、方程等不同方法解题。课堂上,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的思路,鼓励学生展示独特解法,如有的学生通过假设全是鸡或兔的逻辑推理法,有的学生利用方程建模法。在交流环节,教师作为引导者,适时提出启发性问题:“不同方法的共性与差异是什么?”“哪种方法更适用于复杂情境?”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同时,利用生生互评机制,让学生相互点评解法的优缺点,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数学模型的理解。这种教学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更让学生在合作与思辨中领悟化归、假设等数学思想,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建构者。
3.4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保障。传统单一的考试评价已难以满足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需求,需将知识应用、学习态度、创新思维等纳入评价维度。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课堂发言、小组合作表现、实践作业完成情况等过程性资料。例如,在“统计与概率”单元学习中,不仅通过测试考查数据处理能力,还通过项目式任务评价学生的实践应用水平 —— 观察学生能否独立设计调查问卷、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评价方式上,采用多主体参与模式:学生自评时,借助评价量表反思学习收获与不足;同伴互评中,通过小组合作任务的表现互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教师评价则结合课堂观察与成果展示,从数学思维发展、问题解决策略等方面给予专业反馈。此外,引入家长评价补充家庭学习场景的观察,如亲子数学游戏中的表现。多维度、多主体的评价体系,既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全貌,又能通过个性化反馈,为学生的持续成长提供清晰路径。
结语
新课标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深刻领会课改精神,从目标、方法、过程、评价等多维度进行革新。唯有精准定位教学方向,创新育人模式,完善评价机制,方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潜能,培育核心素养,为教育改革注入持久动力。教师亦需在实践中持续反思精进,探索适配学生发展的教学范式,推动小学数学教育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分析 [J].罗文侠 .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05)
[2]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 [J]. 林静 . 新课程导学 ,2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