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县域高中学生写作意识和作文水平的培养与提升

作者

王东位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第一中学 657900

一、引言

写作意识是学生在写作活动中形成的对文字表达的感知、理解、主动参与及创新运用的内在驱动机制,作文水平则体现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观点的综合能力,涵盖内容构思、结构安排、语言组织等多个层面。当前,县域高中受限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优质师资相对短缺、学生视野受限等因素,学生写作常表现出素材积累匮乏、思维方式单一、语言表达生硬、缺乏个性特色等问题。随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如何针对县域学情构建科学有效的写作培养体系,突破传统教学瓶颈,成为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实施策略

县域高中写作教学需突破传统单一讲授模式,紧密结合学生生活环境与认知特点,构建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培养链条。从激活内在表达欲望到强化实际运用能力,每个环节都需扎根县域实际教育情境,形成有机衔接的教学闭环。

(一)深掘乡土资源,唤醒表达自觉

县域学生生活空间相对集中,对乡土环境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丰富的生活体验,这些都是写作的宝贵资源。可引导学生建立 “乡土观察日志”,每日固定 15 分钟记录街巷的晨暮变化、田间的四季物候、邻里的日常故事、集市的热闹场景等身边鲜活素材,教师每周选取 3-5篇典型案例进行课堂解析,通过具体示范教会学生如何将碎片化的记录转化为结构化的文字,比如将 “村口老槐树” 的零散观察整理为 “树的形态 — 树下活动 — 树的故事” 的三段式描述。同时,每学期组织1-2 次 “家乡风物志” 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分组走访老街坊、农技员、手艺人,收集民间谚语、传统技艺、地方传说等地域文化元素,在写作中自然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与习俗描写,如用 “赶场”“歇凉” 等方言词替代书面语。教师需提供具体可操作的观察视角,如 “菜市场商贩的吆喝声高低起伏与面部神态变化的关联”“雨后稻田不同时段的色彩层次与光影变化”,通过这种具象化的引导降低写作门槛,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找到表达的切入点,逐渐从 “要我写” 转变为“我要写”。

(二)构建思维阶梯,拓展表达维度

在积累一定基础素材后,需引导学生从简单的现象描述转向深度的思考与分析。设计 “现象 — 原因 — 关联 — 对策” 四阶写作模板,以县域常见现象为载体,如 “乡镇快递点的增多”“乡村学校生源变化” 等,先要求学生用 50 字精准描述现象,再从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层面分析背后的 3-4 个原因,接着将现象与县域发展、时代变化等 broader 议题建立关联,最后尝试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建议。课堂上定期开展 “观点碰撞会”,围绕 “县城广场舞的利与弊”“乡村空心化的影响” 等争议话题,让学生分小组列出支持与反对的 3 个核心论点,并从自身生活体验中寻找具体事例佐证,如用 “广场舞让奶奶交到新朋友”“广场舞音乐影响邻居休息” 等真实经历增强说服力。教师适时提供 “反向思考提示”,如 “当多数人认为网购冲击实体店时,能否找到它对乡村代销点的带动作用”“大家都觉得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乡村萧条,是否也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技术”,通过这些设问打破思维定式。

同时,有计划地引入县域外的对比素材,如 “沿海渔村与本地渔村的发展模式差异”“发达地区县城与本地县城的教育理念对比”,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丰富表达的层次与深度。

(三)创设多元实践场景,提升表达效能

将写作从封闭的课堂延伸到开放的真实应用场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强表达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主动与当地社区、村委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承接 “乡村旅游宣传文案”“社区公告栏文明倡议”“企业产品简介” 等实际写作任务,明确不同文体的格式要求、语言风格与受众特点,如旅游宣传文案需突出趣味性和吸引力,公告倡议则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每月组织 “校园广播站投稿竞赛”,要求学生将课堂上写的议论文改写成 3 分钟左右的广播稿,注重口语化表达与情感共鸣,让文字既要有观点又能打动听众。针对县域学生升学、就业的实际需求,开设 “应用文写作工作坊”,系统训练自荐信、活动策划书、调查报告等实用文体,教师收集整理县域内企业的招聘启事、学校的活动方案、村委会的调研报告等真实案例作为仿写样本,让学生模仿后进行修改创新。在实践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读者对象的特点,如给村民的通知需避免使用 “莅临”“商榷” 等书面化词汇,改用 “咱村”“大伙儿”“来商量商量” 等亲切表述,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写作的功能性与灵活性,提升实际运用能力。

(四)完善多维反馈机制,推动表达精进

建立 “多主体 — 多维度 — 常态化” 的反馈机制,形成持续改进的写作生态。教师批改聚焦 “表达准确性” 与 “思维逻辑性” 两个核心维度,采用 “问题 + 建议” 的批注方式,如 “此处事例与观点关联不紧密,可替换为‘张大叔通过直播卖苹果增收’的例子”“这句话调整为‘科技不仅改变了城市,也悄悄改变着我们的乡村’会更有力度”,避免 “写得好”“内容空洞” 等笼统评价。每两周组织一次学生 “交叉评阅” 活动,采用 “优点 + 改进点” 的双栏批注法,要求学生具体指出同伴习作中的亮点,如 “你描写的秋收场景中‘汗珠滚落进泥土’这个细节很生动”,同时提出可操作的改进建议,如 “如果补充农民们边干活边聊天的对话,会让场景更鲜活”。

三、结语

县域高中写作教学的提升,不仅是学生写作技能的进步,更是让学生在文字中找到自我表达的力量与价值。从记录乡土生活到思考社会发展,从掌握写作技巧到形成独立人格,写作教育承载着培养县域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当写作真正成为连接个人成长与县域发展的纽带,便能在笔尖绽放出独特的教育光芒,为乡村振兴培育出一批有思想、善表达、爱家乡的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 瞿文渊 . 县域中学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2023(7):42-45.

[2] 濮启铭 . 乡土文化融入高中写作教学的实践路径 [J]. 教学与管理,2022(15):38-41.

[3] 郜立勋 . 中学生写作能力阶梯式培养模式构建 [J]. 语文教学通讯,2024(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