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科融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思维培养的影响及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任雪

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一中学校 150025

一、引言

在教育不断发展的当下,学科融合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科融合,是指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思维相互渗透、整合。从知识层面看,这种融合能将语文中的文学作品与历史事件相互印证;在方法层面,可借鉴数学的逻辑推理方法分析议论文结构,运用科学实验的观察法解读诗歌意象;于思维层面,则通过跨学科碰撞激发创新思维,培养辩证思考能力。其旨在打破传统单一学科教学的局限,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随着时代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具备跨学科思维与综合能力的人才愈发受到青睐。以科技行业为例,人工智能领域的从业者不仅需要掌握编程技术,更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与文字表达能力;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语文素养的积淀,是打造优质文化产品的关键。在此背景下,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科融合对思维培养的影响及实践路径,不仅能革新语文教学模式,更能为社会培育适应未来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二、实施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科融合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巧妙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能为语文教学注入新活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发展。

(一)挖掘学科关联,搭建思维桥梁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跨学科元素。以鲁迅经典作品《祝福》为例,从历史学科角度看,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为时代背景,生动勾勒出中国农村封闭、愚昧的社会风貌。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华民国史》等权威历史资料,结合当时妇女缠足、守寡不得改嫁等社会习俗,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宗法制度,深入剖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学生通过梳理清末民初社会变革与封建礼教残余的矛盾,不仅能理解祥林嫂为何被剥夺生存权,更能在历史发展脉络中把握文学人物命运的必然性,在文本与史实的碰撞中,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在曹禺的话剧《雷雨》教学中,学科融合同样大有可为。教师可引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阶级分析理论,引导学生思考资本家周朴园与工人鲁大海之间的矛盾,不仅是个人恩怨,更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经济利益冲突的缩影。通过分析周家公馆的奢华陈设与鲁家破旧茅屋的鲜明对比,结合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背景,学生能够认识到,剧中人物的爱恨情仇背后,实则是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迁。[2] 这种跨学科的深度挖掘,能有效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帮助他们从更宏观的社会视角解读文学作品。

(二)引入多元方法,激发思维活力

不同学科有着独特的研究方法,将其引入语文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以地理学科为例,其强调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与时空演变规律,这与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功能不谋而合。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可系统运用地理学科的自然环境分析框架:先引导学生结合北宋时期的气候带分布,利用历史地理资料推测沧州草料场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再通过绘制“风雪 - 人物行动 - 情节发展”关系图,直观呈现自然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例如,凛冽的北风不仅是烘托紧张氛围的意象,更因阻碍交通迫使林冲在山神庙过夜,从而意外听到仇人的阴谋,这种自然环境与情节发展的因果链条,正是地理学科“人地关系”理论在文学领域的生动映射。

心理学的融入则为文学人物分析提供了更科学的视角。在解读《茶馆》时,可运用人格心理学中的“大五人格模型”,将王利发、秦仲义等人物的性格特质分解为开放性、尽责性等维度。比如,王利发“多说好话,多作揖”的处世哲学,通过社会心理学中的“印象管理”理论解析,能清晰揭示旧时代商人在动荡局势下的生存策略;而常四爷的耿直言行,结合情绪心理学中的“情绪表达与社会规范”,可深入探讨传统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坚守。通过设计角色扮演与心理剧本撰写活动,学生不仅能掌握人物心理分析的科学方法,还能在跨学科的思维碰撞中,构建起对文学作品更立体、更具解释力的认知体系,真正实现思维灵活性与批判性的双重提升。

(三)开展综合活动,提升思维品质

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实现学科融合、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方式。围绕《雷雨》可开展戏剧表演活动,在排练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深入理解文本语言,还需从美术学科角度考虑舞台布景、服装道具设计,以营造出符合剧情的氛围;从音乐学科角度思考背景音乐的选择,增强戏剧的感染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了批判性思维,对剧情、角色等不断进行思考、判断与调整。[3] 同时,团队协作完成表演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性思维,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戏剧表演的各个环节,提升思维的全面性与深刻性。

(四)拓展学习资源,深化思维发展

除了教材,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拓展学习资源,深化思维发展。以《茶馆》为例,鼓励学生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从影视艺术角度感受作品的呈现方式与魅力,对比文学文本与影视作品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关于老舍创作《茶馆》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等资料,从文化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解读作品,拓宽思维广度。此外,还可推荐学生阅读与《茶馆》同时代的其他文学作品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文章,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提升思维的逻辑性与批判性。

三、结语

学科融合为高中语文教学中思维培养开辟了新路径。通过挖掘学科关联、引入多元方法、开展综合活动以及拓展学习资源,学生的思维在跨学科的滋养下得以全面发展。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持续探索学科融合的有效方式,助力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梓轩 . 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 [J]. 语文教学通讯,2024(5):35-39.

[2] 林悦. 学科融合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创新[J]. 教育探索,2024(3):45-49.

[3] 赵晓薇 . 高中语文教学中跨学科思维的培养策略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7):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