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麦热姆妮萨·如则麦麦提
洛浦县第一中学
引言
近年来,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多发态势,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在校园中屡见不鲜。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和学生成长的重要引路人,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然而,当前许多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明显的能力短板,难以有效应对学生日益复杂的心理问题。在此背景下,探讨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现状分析、提升策略和实施路径三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现状分析
(一)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当前大多数班主任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应对措施掌握不够。在具体工作中,往往凭经验处理学生心理问题,难以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部分班主任甚至存在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偏差,将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问题或纪律问题,导致干预方式不当。
(二)问题识别能力有限
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主要依靠主观观察,缺乏科学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对于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的早期表现认识不足,往往等到问题严重化才有所察觉。同时,对特殊群体学生(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的心理特征把握不准,预防性工作不到位。
(三)干预方法较为单一
面对学生心理问题,班主任的干预手段主要集中在谈话疏导、联系家长等传统方式上,缺乏系统的干预策略。对于严重心理问题往往束手无策,过度依赖学校心理教师或专业机构。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方面也缺乏创新,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
二、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策略
(一)构建分层培训体系
分层培训体系的构建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班主任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基础培训阶段重点普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等基础知识,可采用线上学习与线下讲座相结合的方式。专题研修阶段聚焦具体问题,如针对校园欺凌、考试焦虑、网络成瘾等热点问题开展专项培训,邀请临床心理专家进行深入讲解。实践指导阶段则通过工作坊形式,组织班主任进行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实操训练,由专业心理教师现场指导。培训内容要紧密结合班主任工作实际,突出可操作性,避免理论脱离实践。同时建立培训效果跟踪机制,定期评估培训成效。
(二)完善校本教研机制
校本教研机制的完善需要学校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建议成立由分管校长牵头、心理教师和骨干班主任组成的教研团队,制定详细的教研计划。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专题教研活动,内容可包括典型心理案例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课观摩评课、心理辅导技巧研讨等。建立数字化资源库,收集整理优质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活动设计方案、心理测评工具等资源。鼓励班主任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形成文字材料,通过教研活动进行集体研讨。学校应为教研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和经费支持,将参与情况纳入班主任考核。
(三)健全支持保障系统
支持保障系统的健全是提升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重要基础。学校应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驻校工作,为班主任提供个案督导和专业咨询。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系统,定期更新学生心理测评数据,帮助班主任动态掌握学生心理状况。为每个班级配备基础心理测评工具包,包括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等常用测评工具。制定详细的心理危机干预流程,明确班主任在危机预警、初步干预、转介治疗等环节的具体职责。同时要建立班主任心理支持机制,定期组织心理减压活动,关注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实施路径
(一)加强专业培训学习
专业培训是提升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基础工程。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班主任资格认证和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确保每位班主任每年接受不少于40 学时的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应当系统化设计,涵盖发展心理学基础、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心理咨询技巧等多个维度。学校层面要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针对班主任的不同需求开展分层培训,如新入职班主任侧重基础理论,资深班主任侧重危机干预等高级内容。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纳入班主任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培训学分管理制度,对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班主任给予政策倾斜和物质奖励。同时要注重培训方式的创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互动性强的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实效性。
(二)深化校本实践探索
实践是检验和提升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关键环节。班主任应当将培训所学主动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可以定期开展 " 心理健康主题班会 ",采用团体辅导、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成长。针对个别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要建立 " 一对一 " 帮扶机制,运用倾听、共情等基本咨询技术进行疏导。鼓励班主任建立工作日志,记录典型案例和干预过程,定期进行反思总结。学校应当为班主任搭建实践平台,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比、心理辅导案例展示等活动,促进经验交流。支持班主任申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题,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实现 "实践- 反思- 提升" 的良性循环。
(三)构建家校协同机制
家校协同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重要保障。班主任要主动与家长保持沟通,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心理表现。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家长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养方式和沟通技巧。建立 " 家校心理联络员 " 制度,由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共同负责,及时沟通学生的心理状况。利用班级微信群、学校公众号等平台,定期推送心理健康教育资讯,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建立家校共商机制,共同制定干预方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剧展演、亲子团辅等,促进教育理念的融合。同时要注重保护学生隐私,避免因沟通不当造成二次伤害。
结束语
提升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班主任多方共同努力。通过完善培训体系、创新教研机制、强化家校协同等路径,可以有效提升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未来,要进一步健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标准,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为班主任专业成长提供持续支持。同时,要关注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减轻工作压力,为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只有建设一支专业能力过硬的班主任队伍,才能更好地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宏 . 普通高中班主任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 [J]. 河南教育 ( 基教版 ),2023,(03):58-59.
[2] 李东斌 . 多措并举提升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J]. 甘肃教育 ,202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