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函数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龚广南
英德市第一中学 513000
引言
高中数学函数部分不仅是数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由于函数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图像变换的复杂多变以及实际应用问题的广泛联系,使得函数教学成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一大挑战。许多学生在面对函数学习时感到困惑,难以把握其本质规律,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一、高中数学函数教学的难点
其一,函数概念具有高度抽象性,学生难以对对应关系以及定义域、值域形成动态理解 f(x)=x2 与 f(x+1)=x2 ,因抽象的对应关系不同,常使学生混淆。其二,在图像与性质综合应用方面,分段函数、绝对值函数图像的绘制与变换,以及单调性、奇偶性在代数与几何层面的结合运用,对学生思维要求高,颇具难度。其三,复合函数与反函数部分,函数套函数的逻辑复杂 f(g(x)) 定义域的求解,学生极易出错;反函数存在条件及与原函数图像的对称性 y=ex 与
,也让学生理解困难。其四,实际应用建模中,从文字描述构建函数关系,像利润最大化、运动轨迹这类问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样是教学难点所在。其五,对勾函数难点在于双曲型图像渐近线、极值点及分段单调性,学生易因忽略定义域分段或混淆极值与最值出错。双绝对值函数核心难点是临界点划分及几何意义理解,学生常机械分段,缺距离和最小值的几何直观认知。
二、高中数学函数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
(一)概念理解突破法
教学时引入生活实例,把抽象概念具象化。以水电费计费为例,用电量或用水量是自变量,费用是因变量,不同的计费标准就是对应关系。学生能直观看到定义域、值域以及对应关系的实际体现,从而深刻领会函数三要素。针对学生易混淆的函数,像 f(x)=x2 与 f(x+1)=x2 ,教师要进行详细对比剖析。对于 f(x)=x2 ,自变量就是 (x) ;而对于 f(x+1)=x2 ,设(t=x+1) ,则函数可写成 f(t)=(t-1)2 ,这里自变量实际是 (t),也就是 (x+l) 。通过这样细致的对比,能强化学生对函数对应关系和变量的精准认知,有效克服概念抽象带来的学习阻碍。
(二)图像与性质应用突破法
对勾函数
的教学,结合物理中力与速度的关系或经济学中成本与产量的优化问题,如某工厂生产零件,固定成本为 1 万元,每生产 x 千件的可变成本为 σX 万元,同时因设备损耗,每千件的边际成本为
万元,总成本函数为
( x>0 )。引导学生分析定义域( x≠0 )、奇偶性(奇函数,关于原点对称),并通过列表计算
等值,观察函数值变化规律,理解对勾形状的成因。利用几何画板展示
( k>0 )中 k 变化对图像开口宽窄的影响,对比 k=1 与 k=2 时的极值点差异,总结对勾函数在 σX>0 时的最小值为
(当且仅当
时取得),强化均不等式
的几何直观。
(三)对数函数专项突破法
对数函数教学的核心难点在于图像特征与底数关系,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动态调节底数 a 的值从 0.1 逐渐增大到 10,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当 a>1 时函数在 (0,+∞) 上单调递增;当 01 ),图像在 x>1 部分越平缓(增长越慢);在 0
的图像关于 σX 轴对称。
(四)复合与反函数突破法
在复合函数教学中,构建清晰的逻辑链条至关重要。以求解 f(g(x)) )定义域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内到外进行分析。确定 g(x) 的定义域,然后依据 f 函数对自变量的要求,确定 g(x) 的值域范围,进而得出 x 的取值范围。若 f(x) 的定义域为 [1,3], g(x)=3x-2 ,那么就有 1≤3x-2≤3, ,解这个不等式,得到
,这就是 f(g(x)) 的定义域。对于反函数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存在条件, y=X2 在整个实数域 R 上不存在反函数,但在[0,+∞ ) 上存在反函数,让学生明白一一对应关系的重要性。利用图像软件展示原函数与反函数图像关于 y=x 对称,引导学生从点的对称关系去深入理解,帮助学生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五)实际应用建模突破法
为帮助学生克服实际应用建模的难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简单问题入手,逐步培养建模思维。以行程问题为例,给出具体情境:甲、乙两人相距一定距离,同向而行,速度已知,求甲追上乙所需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变量,如路程、速度、时间,确定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路程差 Σ=Σ 速度差 × 时间)。对于利润最大化问题,如某商品进价、售价已知,成本与销售量存在某种关系,求最大利润。教师可引导学生设销售量为 x ,表示出成本、销售额,从而得出利润函数,再利用函数性质求解最值。通过大量类似的练习,让学生熟悉从文字描述到构建函数关系的流程,积累不同类型问题的建模经验。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函数教学虽困难重重,但通过对概念、图像与性质、复合及反函数、实际应用建模等方面难点的深入剖析,并采取切实有效的突破策略,能够显著改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注重引导学生从多元视角理解函数知识,逐步培育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能力,助力学生跨越函数学习的阻碍,为其未来数学学习和实际应用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火扬蔺 .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函数教学路径探索 [J]. 试题与研究 ,2023,(26):55-57.
[2] 刘跃鑫 . 高中数学函数与导数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素养的实践研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18):120-122.
[3] 胡硕芳 . 基于数学建模素养的高中函数教学设计研究[D]. 西南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