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语文教育学重建的背景、困境与出路

作者

林微鑫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福建师范大学 350007

引言

语文教育作为民族母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核心载体,其学科发展直接影响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国民素养水准。伴随时代变革的浪潮,传统语文教育学理论在阐释新现象、解决新问题方面渐显局限,其系统性重建已成为教育学界关注的焦点议题。此次重建既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回应,亦是学科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内在诉求,需深入剖析其背景脉络,明确现实阻滞,进而探寻可行出路。

一、语文教育学重建的背景

全球信息化浪潮深刻重塑着知识传递模式与人际沟通形态,语文能力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纵深推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育人目标对语文教育的功能定位、内容选择及实施路径提出了崭新要求。传统语文教学范式偏重知识的单向灌输与技能的机械训练,相对忽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高阶思维品质、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审美鉴赏能力的协同发展,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多元需求。语文教育的价值认知、理论基础与实践框架均面临前所未有的重构压力。

二、语文教育学重建的困境

当前语文教育学的理论重建工作面临多重困境:理论原创性的缺失与本土话语的脆弱,既有研究过多依赖引介与移植国外语言学或教育学理论,缺乏对本土语文教育实践经验的系统提炼与概念化升华,难以形成具有独立解释力与指导性的体系;理论与实践长期存在深刻脱节。先进理念难以顺畅转化为基层广泛认同且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而丰富的基层实践智慧又未能有效反哺理论体系更新,课改推进阻力明显;评价机制改革的迟滞构成关键瓶颈,应试导向的评价惯性依然强大,过于侧重可量化知识点的考查,对复杂情境下的语文核心素养评价体系构建滞后,严重制约教学改革深化。

三、语文教育学重建的出路

(一)深化理论体系建构,立足本土文化自觉

深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统,系统提炼数千年语文教育的独特智慧与核心精神。须批判性吸纳语言学、认知科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前沿成果,破除单一学科视野的局限。研究焦点应从宏观概念探讨转向中观层次的课程实施机理与微观层面的学生语文学习心理机制分析,注重理论的可转化性与实践适配性。理论构建应紧扣当代中国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现实路径,确立语文教育学明晰的本土学术立场与话语表达体系,实现外来理论与本土实践的创造性融合。

(二)贯通理论与实践桥梁,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构建多层级、常态化的实践研究共同体至关重要,整合高校研究者、各级教研员、一线名师等多元主体智慧。大力推广基于真实课堂情境的设计研究、行动研究与课例研究模式,将研究场所牢固扎根于教学一线。鼓励一线教师不仅是理论消费者,更应成为实践性知识的主动创造者与贡献者。理论工作者必须深度沉浸课堂现场,敏锐洞察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与发展契机。通过创设国家级、区域性的教学改革实验区、校,系统总结提炼有效的实践模式与操作策略,加速理论成果向实践环节的转化应用与迭代优化。

(三)重构素养导向评价体系,引领教学深层变革

系统设计与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相匹配的评价框架与操作标准,超越对浅表知识与离散技能的偏重。大力推行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成长档案袋等多元方法,着力关注学生在复杂真实语言情境中的综合表现、思维过程、探究能力与审美表达深度。将课堂观察、师生深度对话、项目成果、反思报告等质性评价纳入评价体系。评价改革的核心在于切实发挥诊断学情教情、改进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发展的导向功能,以评价引导教学本质回归育人本位,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与螺旋上升。

(四)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强化关键主体能动作用

重建适应新要求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职前培养应着重加强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课程设计能力与批判反思精神,强化基于真实课堂的深度实习体验。职后培训须彻底告别单向灌输模式,转向基于问题解决、案例分析、同伴互助的参与式研修,强化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资源整合及评价创新能力。校本教研的重心应聚焦于大单元整体教学、学习任务群设计、深度阅读与创意写作指导等核心议题的协作攻关。政策层面应为教师创造更多自主探索与实践创新的空间,保障其专业发展的持续性动能,使其成为重建进程中真正活跃的关键主体与智慧源泉。

(五)注重技术赋能与教学融合,拓展学习空间新样态

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在语文教学场景中的适切应用,着力构建智能化、个性化、沉浸化的语言学习环境。技术赋能的核心在于促进教学范式的实质性转型,而非工具表象的简单叠加。可通过智能诊断系统精准分析学生语文学力结构,提供分层学习建议与资源推送;利用大数据追踪语言学习过程,揭示个体能力发展的内在轨迹与共性规律;创设虚拟文化体验空间,增强经典文本的具身化理解与审美共情。与此同时警惕技术应用中的异化风险,坚守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内核。技术融合应服务于情境创设的生动性、学习交互的深度性、思维提升的进阶性与文化体验的完整性。

结束语

总之,语文教育学的重建是应对时代挑战、实现学科自我更新的历史使命。这一系统工程背景复杂、任务艰巨,关涉理论创新、实践转化、评价革新与师资优化等多维度的整体变革。唯有深刻把握其内在逻辑,直面现实困境,坚持本土立场与国际视野相融通,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统一,评价引领与教学改进相协同,教师赋能与制度保障相结合,方能在理论自觉与行动智慧的交织中,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学发展新路,为全面提升国民语言素养与文化自信贡献学科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丹. 新时代职业本科“大学语文”课程中美育教育的研究[J].汉字文化 ,2024,(22):55-57.

[2] 周玲 . 职业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以苏轼诗词教学为例 [J]. 大众文艺 ,2024,(12):113-115.

[3] 郭永勤 . 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J]. 文学教育( 上 ),2020,(03):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