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农村初中音乐欣赏课的实践研究
周怡
岑溪市波塘中学
1 引言
在当前“双减”政策与课程思政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基础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音乐课程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审美教育的任务,更应在润物细无声中发挥育人功能。尤其在农村初中,音乐欣赏课更应打破“副课边缘化”的局限,探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让学生在歌声与旋律中感悟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
然而,现实教学中不少农村学校音乐课依然被视为“放松课”,学生兴趣不足,教师讲解浅显,课堂目标不清,育人价值被大大弱化。本文结合笔者在农村初中教学的实践经验,尝试从教材选择、课堂设计、教学方式等方面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策略,以期为广大农村音乐教师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
2 农村初中音乐欣赏课的现状问题
2.1 课程内容空泛,缺乏思政内核
目前在不少农村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仍然较为浅层,主要停留在对旋律、节奏、作曲家背景的介绍上,缺乏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深入挖掘。比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有的教师只是带学生听一遍,再介绍一下作曲者冼星海的生平,就草草结束,忽视了作品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抗战背景,导致学生对作品缺乏情感共鸣。再加上学生课前没有阅读准备,课中也缺乏引导思考,导致课堂变成“听音乐 + 讲故事”的形式,育人功能大打折扣。课程内容如果不能回应学生的思想成长需要,音乐课再好听也难以“育德”。
2.2 课堂形式单一,缺乏互动体验
农村初中音乐欣赏课普遍存在教学形式单调的问题,很多教师采用“一放了之”的方式——放一段音乐、讲几句背景,然后就让学生写感受。这样的课,学生听得发困、记不住重点,也难以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和思政认同。有的学校设备简陋,只能用老旧播放器播音,图像模糊、音质差,更别提多媒体互动或情境再现了。由于课堂缺乏互动设计,学生在课上往往“被动听”、缺少“主动悟”。而课程思政强调的是“情感共鸣”和“价值引导”,这种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难以触动学生内心。
2.3 教师思政意识薄弱,缺乏专业引导
农村学校的音乐教师大多身兼多职,有的甚至并非科班出身,对“课程思政”这一概念了解不深。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他们担心“讲思想”会偏离音乐课本身,另一方面也缺乏将音乐与思政融合的教学方法,不知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思考。比如,一位教师表示:“我就是学钢琴的,让我讲爱国、讲理想,有点心虚,也怕说多了学生觉得说教。”这种心理在农村教师中并不少见。再加上缺少有指导意义的培训与教学案例支撑,教师难以形成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3 课程思政融入音乐欣赏课的有效策略
3.1 精选作品,构建育人主题
思政育人不能空谈大道理,要靠实打实的课堂内容支撑。农村音乐欣赏课要想有“思政味”,首要就是选好作品。比如选用《我的祖国》《保卫黄河》《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红色经典,学生听得懂、记得住,还能引发情感共鸣。教师要结合时代背景,适当讲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人物精神,引导学生从旋律中读懂信仰的力量、民族的坚韧。音乐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情感传递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精挑细选,构建有温度、有深度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在“听中感悟”“学中思考”,实现知识与育人的双融通。
3.2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有限,单靠音乐本身可能难以激发深层情感。这时,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音乐。比如在讲《英雄赞歌》时,可以播放《英雄儿女》电影片段,让学生先感受到当年战场的紧张与动人,再去欣赏音乐,自然就产生了共鸣。还可以设立“情境对话”或角色扮演,如“如果你是白求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情感。这样音乐不再是抽象旋律,而是贴近生活、饱含情绪的“讲述者”。在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更容易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核,从而打通音乐审美与思政教育之间的通道。
3.3 鼓励表达,拓宽课堂边界
思政教育不是只靠老师讲,还要让学生表达。农村音乐课常被视为“听课”,其实完全可以“说出来”“唱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听完这首歌你想到了谁”“你愿意为谁写一首歌”,甚至可以让他们尝试写歌词、改编旋律、表演情境小剧场。比如学完《走进新时代》,让学生说说家乡的新变化;欣赏《在希望的田野上》,结合农忙生活谈谈“劳动的意义”。这些表达活动,不但丰富了课堂形式,还打通了音乐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从“听众”变成“讲述者”“创造者”,育人效果自然更加深入。
3.4 因地制宜,打造校本特色内容
农村学校拥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正是课程思政的“富矿”。教师应善于挖掘本地特色音乐,如地方民歌、传统器乐或非遗项目,引导学生欣赏、传唱,并从中提炼家乡的文化精神与民族自信。比如可以组织“我们村的老歌”主题活动,邀请长辈讲讲老歌背后的故事,学生录音整理、课堂展示。这样做既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也让课堂内容更“接地气”。通过将地方音乐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也使音乐欣赏课焕发出校本特色和生命活力,真正实现“用家乡的旋律,讲出中国的故事”。
4 结语
由此可见,农村初中音乐欣赏课不是“副科”,更不是简单“听歌”。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它完全可以成为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课堂。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意识、有设计地融入思想引导,让音乐与学生的情感、现实、理想相连接。在这条探索之路上,没有固定模板,但有一颗为学生成长负责的教育之心。只要我们愿意下功夫、动脑筋,课程思政就能在音乐中唱响更深远的回响。
参考文献
[1] 蔡润香 . 德育素养与农村初中思政课程建设有机融合策略[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引文版 ) 教育科学 ,2025(6):013-016
[2] 靳峰 . 浅谈新课标下加强农村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感悟 [J].黄河之声 ,2020(4):96-96
课题名称:思政一体化视域下农村初中七年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研究 编号:2025XKT—JYKY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