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研究
钟秋明
岑溪市波塘中学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全面推进,如何在专业课程中实现立德树人,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重点。音乐作为一门兼具艺术性与情感性的课程,天然具备思政教育的土壤。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初中音乐课常被边缘化,教学目标局限于“听得懂、唱得准”,忽视了其育人价值。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学生开始形成独立思维和价值判断,恰是思想教育的关键时期。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音乐课堂,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也有助于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2 当前音乐课思政融合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肤浅,育人目标模糊
许多音乐教学仍停留在“播放作品、讲解背景、学唱歌曲”的层面,缺乏对音乐背后精神内核的深入挖掘。教师多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音乐所承载的情感价值与时代精神,导致课堂无法触及学生内心。
2.2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
在不少学校,音乐欣赏课仍以“灌输”为主,缺少互动体验,学生参与感弱。尤其是在农村或边远地区,教学设备有限,课堂形式更难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2.3 教师育人意识淡薄,思政能力不足
部分音乐教师对“课程思政”概念理解不深,认为音乐就是音乐,与思政教育关系不大。还有的教师本身缺乏政治素养和教学设计能力,导致课堂中的思政元素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入脑入心。
3 音乐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方法与路径
3.1 精选作品,挖掘思政价值
音乐课程要想融入思政教育,首先要在选材上下功夫。一首好作品本身就有思想深度、情感厚度和文化温度。教师在选择欣赏内容或教学歌曲时,应优先考虑那些具有历史背景、民族精神或时代特征的作品。例如《黄河大合唱》《英雄赞歌》《我和我的祖国》等,不仅旋律激昂、情感真挚,更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在教学中不能只讲作者和音乐元素,更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作品背后的精神力量。比如讲到《保卫黄河》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抗战时期的民族精神;教学《唱支山歌给党听》时,可以联系建党百年,让学生体会红色音乐的文化传承。通过这样“有血有肉”的教学内容,让音乐作品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也成为思想教育的载体。教学中,教师还可结合节日或校园活动进行选曲,使作品更贴近学生生活,增强代入感,真正让音乐在润物无声中实现价值引领。
3.2 情境创设,引发情感共鸣
情境教学是音乐课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初中生来说,情感体验往往比理论讲解更容易打动人心。教师在讲授思政相关音乐作品时,可以通过影像资料、历史图片、真实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还原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时代环境,让学生“走进”音乐、感受人物、理解精神。例如在教学《英雄赞歌》时,可以先播放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喊出‘向我开炮’”的片段,配合教师讲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英雄”。接着再聆听作品,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情绪也更易与旋律共振。除了历史题材的作品,教师也可以创设校园生活情境,如在讲《老师,我总是想起你》时,通过采访学校老教师、讲述学生与老师的故事,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理解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思政是情感的教育,只有在情境中打通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政教育才能实现“入脑入心”的目标。
3.3 鼓励表达,强化学生主体性
传统的音乐课堂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表达机会有限,而课程思政强调的正是学生的价值认同与自主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主动表达情感和思考。可以通过组织“音乐思政”主题演讲、红歌演唱会、歌曲创作比赛、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从被动聆听转向主动参与。例如在学唱《国家》这首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写一段歌词续写“我爱我的家,我爱我的国”,表达对祖国的祝福与认同;又如在欣赏《在希望的田野上》后,引导学生结合家乡变化谈感受,拓展课堂边界。课堂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情感,比如绘画、诗歌、舞蹈等跨学科融合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倾听学生的声音,不评判、不打压,让他们敢说、愿说、真说。只有尊重学生的表达,课程思政的“主体育人”才能落到实处,思政价值也才能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同和行为选择。
3.4 教师培训,提升育人能力
音乐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一环,但现实中,部分教师存在“只会教唱歌、不敢讲政治”的困惑,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指导。首先,要从理念层面进行引导,帮助教师认识到音乐本身就是承载思想、传递精神的重要媒介,不是“政治课”的附庸,而是育人的主力场域。其次,要通过校本教研、专题讲座、外出学习等形式,提升教师将音乐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比如组织教师观摩“思政型”音乐课,集体研讨教材中哪些内容可以结合家国情怀、历史文化、公民意识等进行拓展,让教师在“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的实践中提升素养。此外,还要鼓励教师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校园德育需求进行原创课例开发,不断丰富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只有教师具备了发现价值、设计课程和引导情感的能力,音乐课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中“有意义、有温度、有记忆”的育人课堂。
4 结语
思政教育不是空洞口号,也不是统一模板,而是需要教师将专业知识与思想引导相结合,构建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体系。音乐课程凭借其天然的情感渗透力,在课程思政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只要我们用心选材、用情教学、用智慧设计,就能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价值观塑造的主阵地,让歌声传递信仰,让旋律承载责任,为学生的成长注入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徐石伍 , 朱峰玉 . 课程思政在初中音乐课程中的运用 [J]. 乐器 ,2024(6):40-43
[2] 周韦. 课程思政背景下初中音乐红色歌曲教学研究[J]. 学苑教育 ,2024(9):37-39
课题名称:思政一体化视域下农村初中七年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研究 编号:2025XKT—JYKY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