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技术条件下的博物馆智慧服务设计对策探讨

作者

陈曦

辛亥革命博物院 湖北武汉 430061

进入 21 世纪第三个十年,以人工智能技术由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深度演进为标志、以 5G 通信为高速通道、以物联网构建广泛感知网络、云计算提供强大算力支撑、大数据挖掘价值洞见为特征的“ABCDI+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 +5G )技术集群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至社会运行与个体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产业边界、商业模式乃至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产生全局性、颠覆性的影响,全面驱动着社会各领域的智能化变革。深入研究新技术条件如何为博物馆智慧服务的理念重塑、流程再造、模式创新提供实质性赋能,系统构建起一套既符合技术发展趋势、又根植于博物馆文化服务本质、并能切实提升观众满意度与机构运行效能的智慧服务设计框架与策略体系。

一、新技术条件下的博物馆智慧服务设计的必要性

(一)观众需求结构由标准化向个性化、深度化变迁的客观驱动

伴随移动互联网终端的高度普及与社会整体数字化生存程度的不断加深,当前观众群体的信息接收习惯、文化消费偏好以及博物馆参观体验期待发生了根本性重塑,相较于传统标准化、同质化程度较高的展陈导览模式,现代文化消费者普遍表现出对即时性信息获取、沉浸式感官体验、高度个性化内容适配以及全流程便捷交互功能的强烈需求,这种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构成了博物馆服务形态必须向“智慧化”方向迭代升级的基础动因[1]。

(二)破解传统服务模式在功能覆盖与响应效率方面固有局限的内在要求

传统博物馆服务范式因其物理空间限制与人工服务能力的客观边界,长期存在着服务覆盖时段有限、信息触达精准度不足、多线程并发响应能力脆弱、观众需求识别滞后、动态资源调配效率低下等系统性瓶颈问题。例如实物导览材料更新滞后、高峰时段人工讲解资源严重短缺、特殊人群支持服务响应不充分、馆外观众难以获取同等深度的信息支持等现象均系上述瓶颈的具体体现。

(三)激活与整合博物馆庞杂数字资源与服务要素提升整体效能的必然选择

现代博物馆在长期运营与数字化建设进程中积累了体量巨大的藏品数字档案、研究成果资料库、观众行为数据、空间传感信息以及内外部的知识链接关系,然而这些宝贵的潜在服务要素往往分布于不同部门与业务系统之中,呈现出高度碎片化、孤岛化状态,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数据流动与业务逻辑贯通,使得资源的整体价值难以被充分挖掘并在服务前端形成合力。

(四)应对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趋势与履行公共文化机构先锋引领责任的战略定位

在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沉浸式交互体验产品大规模占据公众文化生活的宏观背景下,博物馆作为国家核心公共文化机构与技术人文融合应用的天然实践场域,其数字化转型进程已不仅仅关乎自身运营效率的提升,更承载着引领先进文化传播方式、设定技术伦理应用标杆、塑造健康公共文化体验标准的深层次社会责任。智慧服务设计超越了单纯技术工具应用的范畴,是博物馆以服务创新为支点,主动拥抱数字化未来、重塑公众文化参与方式、提升文化教育社会渗透力的战略举措。

二、新技术条件下的博物馆智慧服务设计对策

(一)构建数据驱动的观众需求洞察与服务资源动态匹配机制

以建立博物馆全域数据中台为核心支撑,系统整合票务系统、官网预约、传感器捕捉、移动端交互、社交媒体反馈以及第三方平台评价等多源异构数据通道,通过部署实时流处理引擎与行为模式挖掘算法,形成对观众个体偏好、群体趋势、体验痛点与潜在需求的持续追踪与动态建模能力,基于此构建覆盖参观前中后全流程的个性化服务资源智能调度体系,使展览内容推送、讲解词适配、参观路径优化、教育活动推荐乃至文创产品展示等核心服务要素能够依据不同观众画像及实时场景状态实现精准投送与动态重组,推动服务供给从模糊经验判断向数据智能决策的范式转移。

(二)建立融合多模态交互技术的沉浸式智慧导览体验框架

深度应用增强现实空间定位与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重构实体展品的数字信息叠加方式,摆脱传统二维码扫描单向信息传递局限,支持观众通过自然手势、视线注视或语音提问等多种途径触发展品深层信息的智能解说与情境再现,同步开发支持多人协作与情境模拟的混合现实交互装置,将历史事件场景复原、古代工艺制作流程或自然生态演变等抽象知识转化为可参与、可操作、可协作的具身体验项目,同时结合自适应学习算法设计分层解读内容库,使相同物理展陈能够依据观众认知水平自动呈现差异化的阐释深度与视角组合。

(三)实施基于物联网协同的服务流程再造与资源智能调度

通过全面部署环境传感网络与展品状态感知设备,实现馆内温湿度光照人流密度等环境参数的分钟级监测预警与展柜开关状态震动位移的实时监管,联动建筑管理系统自动调节空调新风照明参数保障文物保存微环境恒定,同时结合 UWB 室内定位技术对观众分布热力实施动态测绘,当某区域人流超过承载力阈值时自动触发分流建议推送至观众移动端或激活备用展厅导引装置,在餐饮服务环节植入智能餐柜系统与无人配送机器人,基于预约时间及实时点位数据实现餐品精准送达,最大限度降低观众非参观耗时提升参观体验流畅性 [2]。

(四)深化面向服务生态协同的开放平台建设与可持续运营机制

设计具备标准 API 接口的博物馆数字底座平台,对内打通藏品管理系统、知识图谱库、数字资产库与服务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壁垒,对外对接教育机构预约系统、城市旅游平台、文创销售渠道与志愿者管理平台,形成跨机构服务要素的互操作能力,同步建立开发者激励计划鼓励外部技术团队基于开放数据接口研发轻量化服务插件,并通过建立服务质量动态评估模型持续追踪各类智慧服务组件的使用频率、用户满意度指标与运营成本效率比,形成模块化服务组件的动态优胜劣汰机制,确保持续迭代优化的服务生态循环。

三、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研究围绕博物馆智慧服务设计的核心命题展开系统性探讨,从技术变革驱动下服务范式转型的必然性切入,深入剖析了以数据智能、沉浸交互、物联协同与生态开放为特征的新型服务架构构建路径。唯有如此,博物馆方能在智能化浪潮中真正成为引领文化创新、滋养公众精神生活的智慧中枢。

参考文献:

[1] 于玲燕 . 新形势下博物馆社会服务方式的转变与发展 [J].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2,8(03):89-94.

[2] 徐延章 . 新技术条件下的博物馆智慧服务设计策略 [J]. 东南文化 ,2021,(02):15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