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过程性评价研究

作者

刘艳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育才中学

引言:初中地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至关重要,能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人地关系。传统终结性评价侧重考试成绩,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变化,而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初中地理教学构建与之适应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全面、动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为教学改进以及学生成长提供一定的支撑。

一、构建多元评价主体协同机制,拓宽评价视角维度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过程性评价应打破教师单一评价局限,构建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以初中地理“东南亚”章节教学为例,在“认识东南亚的世界遗产”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项目式学习,要求各小组查阅资料后制作关于东南亚世界遗产的介绍海报并展示。评价环节教师从地理知识准确性、海报设计合理性、展示表达流畅性等方面评价学生;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反思资料收集、小组协作、知识整合等表现并撰写自评报告;小组成员互评指出彼此在团队合作中的优缺点;家长结合孩子在家中对东南亚文化的讨论和对地理现象的观察给予评价反馈。通过多元主体协同评价,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活动综合表现,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

二、创新动态数据采集与分析模式,精准把握学习轨迹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动态数据采集与分析模式是提升初中地理过程性评价科学性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极地地区”章节教学中,教师依托在线学习平台开展教学,平台自动记录学生登录时间、观看教学视频时长、章节测验成绩和错题情况等数据,教师分析数据发现,部分学生在“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成因”知识点理解困难,相关题目错误率高;有些学生观看视频时长虽长,但参与讨论互动少,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基于此,教师针对理解困难的学生增加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环节,用 GIS 技术展示极地地区气候数据变化;对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设置奖励机制鼓励参与讨论;同时教师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实现精准教学。

三、设计跨学科融合评价方案,深化核心素养培育

新课标倡导学科融合,所以初中地理教学过程性评价应顺应趋势设计跨学科融合评价方案,即在评价时教师应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技能、方法相结合,从跨学科角度评价学生综合素养。

在“探寻热带雨林的固碳功能”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并实施跨学科评价:地理维度考核学生对热带雨林分布、生态环境特征及碳循环过程等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生物维度评估学生对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及植物固碳原理的理解程度;语文维度通过探究报告和研究论文评价学生文字表达水平;艺术维度针对以绘画、海报等形式呈现的研究成果,评判艺术创作与地理知识的融合效果,最后教师依据跨学科评价指标进行全面评估,既肯定其优秀表现,也指出存在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改进提升。

四、建立个性化反馈与改进体系,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过程性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建立个性化反馈与改进体系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多元评价主体评价结果和动态数据分析,针对每个学生特点和学习情况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意见,分析学生学习优点与不足,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改进计划,提供学习资源推荐和学习方法指导;同时定期跟踪学生改进情况,根据效果调整反馈与改进策略,形成“评价 - 反馈 - 改进 -再评价”的良性循环,助力学生持续发展。

以学习“美国”章节为例,某学生在课堂小组讨论中提出了美国农业带分布与地形、气候关系的独到见解,同伴互评认为其逻辑清晰,但家长反映该生在家完成地理实践作业缺乏主动性,同时在线学习平台数据表明该生“美国工业发展”知识点测验得分低,错题主要集中在工业区位因素综合运用方面,于是教师进行个性化反馈,既表扬该生课堂表现优势,又指出其工业区位因素分析未全面考虑资源分布、交通条件、科技水平等要素,并建议使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联系,然后为该生制定改进计划,一个月后重新评价显示该生在后续“区域地理”单元测验综合分析题得分显著提高,地理实践作业质量也明显改善。

结束语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通过构建多元评价主体协同机制、创新动态数据采集与分析模式、设计跨学科融合评价方案、建立个性化反馈与改进体系等措施全面动态深入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并以此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开迪 . 地理教学过程性评价的四个维度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4,(26):1+14.

[2] 陈晨 . 过程性评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J]. 辽宁教育 ,2022,(19):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