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融合实践

作者

赵莉

陕西省榆林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一、古诗词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

(一)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教育

古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杜甫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的博大胸怀,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分析诗歌中描绘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理想追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关心国家、服务社会的意识。

(二)古诗词中的人生哲理与价值观塑造

许多古诗词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具有重要影响。如七年级上册《观沧海》中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的壮阔意境,展现了曹操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中蕴含的积极进取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价值观的熏陶。

(三)古诗词中的审美情趣与品德修养

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促进品德修养的提升。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苏轼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的美好祝愿,传递了诗人对亲情、友情的珍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在审美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友爱之情。通过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和人生态度,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传统美德,提升道德修养。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一)挖掘思政元素,设计教学目标

教师应深入分析古诗词文本,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目标。以《春望》为例,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外,还应将 "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 作为重要目标。通过明确思政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更能受到思想上的熏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设计差异化的思政教学目标,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创新教学方法,促进价值内化

传统的诵读讲解法难以有效实现思政教育目标,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如在学习《木兰诗》时,创设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情境,让学生角色扮演,体会木兰的孝心和爱国精神。也可以采用议题式教学,围绕 " 古代女性形象与现代价值观 " 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传统美德在当代的意义。此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能增强教学效果,如通过相关影视片段、图片等直观呈现诗歌意境,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拓展教学资源,深化思政内涵

教师应积极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古诗词教学的思政内涵。可以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引入当地历史名人的爱国事迹,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也可以联系时事热点,如在学习表达忧国忧民情怀的诗歌时,结合当代模范人物的奉献精神,使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生活相衔接。此外,推荐相关课外读物,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人文素养。

三、课程思政融入古诗词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学校可以组织语文教师开发以 " 古诗词与思政教育 " 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以教材为基础,精选具有鲜明思政特色的古诗词,按照 " 家国情怀 "" 人生境界 "" 品德修养 " 等主题编排单元。每个单元设计丰富的学习活动,如诗歌朗诵会、主题征文、情景剧表演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诗歌思想内涵的理解。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重系统性和连续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实现思政教育的循序渐进。

(二)跨学科协同育人机制

古诗词思政教育不应局限于语文学科,而应建立跨学科协同育人机制。可以与历史学科合作,在学习《使至塞上》时,结合唐代边塞历史,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爱国情怀;同样,在教授崔颢的《黄鹤楼》时,可与历史学科联动,通过梳理黄鹤楼的历史变迁及文人墨客的题咏传统,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岁月沧桑与家国之思。与音乐学科联动,将古诗词谱曲传唱,如《黄鹤楼》虽无现成流行版本,但可鼓励学生尝试为其创作旋律,通过音乐艺术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与美术学科配合,开展" 诗画黄鹤" 创作活动,让学生用画笔描绘"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的壮阔意境,深化对诗歌空间美学与精神境界的理解。跨学科协作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实现古诗词教学的思政目标,让学生在历史纵深中感悟文化传承,在艺术创造中升华精神境界。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拓展古诗词思政教育的时空维度。学校可以组织“古诗词亲子诵读”活动,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享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感悟,促进家庭教育的文化熏陶与价值引领。与社区文化站合作,开展“诗圣精神与当代担当”主题活动,如在寒冬时节组织诗词朗诵会,结合社区扶贫助困行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理想光芒。利用本地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杜甫草堂或相关历史纪念地,通过实地考察茅屋遗址、观看历史影像资料,深化对诗歌创作背景的理解。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够形成教育合力,使古诗词思政教育突破课堂边界,在真实生活场景中实现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

综上,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融合实践,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深入挖掘古诗词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策略,构建多元化的实施路径,能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教师应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 张渝 , 刘春 .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课程思政教学实施建议 [J]. 中学课程资源 ,2023,19(03):28-31+21.

[2] 刘亮 . 初中古诗词教学路径探究 [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3,(3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