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新视野下高中生物学校本作业的优化路径

作者

陈艳萍

龙岩市第九中学 364000

一、引言

“三新”改革深刻重塑了高中生物学教育生态。新教材构建了结构化知识体系,新课标明确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新高考则强化了关键能力与素养的综合考查。校本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支点,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能与素养达成度。然而,当前高中生物学校本作业设计普遍存在显著问题:内容层面,过度侧重知识点的机械识记与复述(如单纯背诵基因工程概念),与生产生活实践、科技前沿(如CRISPR 技术的应用伦理)脱节,缺乏情境性与综合性;形式层面,以传统书面习题为主,实验探究、项目式学习(PBL)等实践性、开放性作业形态匮乏,难以激发高阶思维与创新能力;目标层面,与“三新”要求严重错位,未能有效体现新教材的系统性、新课标的素养导向及新高考的能力立意。因此,探索“三新”视野下校本作业设计的系统性优化路径,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二、实施策略

基于 “三新” 对高中生物学教学的要求,结合校本作业的现状,本研究从作业设计、实施、反馈到完善,形成一套连贯且具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提升作业的实效性。

(一)立足素养导向,重构作业内容框架

深入研读新课标中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的目标融入作业内容设计。打破传统作业以知识记忆为主的模式,减少单纯概念默写、原理复述类题目。增加与生活实际、科技前沿相关的内容,如结合当下生态环境问题设计“本地河流生态系统调查与分析” 的作业,让学生运用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知识进行实地考察;围绕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设置 “基因编辑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与伦理思考” 的讨论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同时,依据新教材的知识体系,梳理不同章节的内在联系,设计跨章节的综合性作业,如将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结合,让学生设计 “大棚蔬菜增产的方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在题目难度上,采用分层设计,设置基础题、提升题和挑战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发展。

(二)创新作业形式,搭建多元实践平台

改变以往作业以书面答题为主的单一形式,拓展作业的呈现方式。引入项目式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贯穿多个知识点的项目,例如 “制作校园植物图鉴”,学生需要实地观察、采集标本、查阅资料、撰写说明,在此过程中锻炼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设计实验探究类作业,结合实验室条件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自主设计简单的生物实验,如 “探究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并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布置线上作业,如通过生物学习 APP 进行虚拟实验操作,观看生物科学相关的纪录片并撰写观后感,或者在班级学习群中开展生物知识辩论赛。此外,还可以设置调查类作业,让学生走进社区、医院、农场等场所,了解生物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如 “社区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调查”“农田中农药使用情况调查” 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完善反馈机制,实现精准教学指导

建立及时、全面且具针对性的作业反馈体系。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不仅关注答案的正确性,更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分析。对于书面作业,采用评语与评分相结合的方式,评语要具体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如 “你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的理解清晰,但在计算能量传递效率时忽略了某一环节,可再仔细回顾相关知识点”。针对项目式作业和实验探究类作业,组织小组汇报与互评活动,教师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创意和努力,同时指出项目实施或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利用信息化工具对学生的作业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不同知识点的错误率,找出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为课堂教学提供精准的反馈,以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进度。此外,建立学生作业档案,记录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作业完成情况,追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为个性化辅导提供依据,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楚自己的学习状况,明确努力的方向。

(四)持续动态调整,构建作业优化闭环

定期对校本作业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与反思,收集学生、教师及家长的反馈意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对作业内容、形式、难度的满意度,以及作业对自身学习的帮助程度;听取教师在作业设计、批改、反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征求家长对作业量、作业效果的看法。根据收集到的反馈信息,结合教学实际和 “三新” 要求的变化,对作业内容、形式、难度等进行动态调整。例如,若学生反映某类实验作业的材料难以获取,则替换为更易操作的实验项目;若发现跨章节综合性作业的难度过高,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则分解为多个小作业逐步推进。同时,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合作,借鉴优秀的校本作业案例,不断完善本校的作业体系,形成 “设计 — 实施 — 反馈 — 调整”的良性循环,确保校本作业始终与 “三新” 改革的要求相适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结语

“三新”改革为高中生物学教育带来深刻变革,校本作业设计的优化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本研究提出的“素养导向内容重构-多元实践平台搭建- 精准反馈机制完善- 动态闭环持续优化”路径,旨在系统回应“三新”挑战,推动校本作业从传统“知识训练场”向“素养培育场”转型。这一优化过程不仅是作业形态的技术性革新,更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深度践行,为提升高中生物学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优化路径在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学校的适应性及长效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明 . 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校本作业设计研究 [J]. 中学生物教学,2024(3):45-48.

[2] 王芳 . 高中生物作业优化策略探讨 [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24(5):36-40.

[3] 张伟 .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作业改革实践 [J]. 教学与管理,2024(2):78-8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 )[S].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20.

[5] Wiliam, D. (2011). Embedded Formative Assessment. Solution Tree Press.

【本文系 2023 年度龙岩市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与优化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基地校研究课题“‘三新’视野下校本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研究”(课题编号:JKYJD23-01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