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深度融合:路径、案例与效能

作者

路平 王学兵

邢台市第十九中学

一、引言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指出:“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正经历深刻变革。信息技术不再仅是辅助工具,而是重构教学流程、赋能学生思维发展的核心要素。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而非简单叠加,成为当前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焦点问题。

二、信息技术赋能数学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核心价值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操作验证的交互式环境(如动态几何软件),使抽象概念“可视化”,复杂过程“可操作”,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

2. 认知负荷理论:

合理运用技术可优化信息呈现方式(如动态演示函数变换过程),降低外在认知负荷,使学生将有限认知资源集中于核心概念的理解与高阶思维活动。

3. 个性化学习理论:

智能学习平台(如科大讯飞 AI 学习机、洋葱学院)能精准分析学情,推送定制化学习路径与资源,实现“因材施教”。

三、融合路径与实践案例

(一)动态可视化:破解抽象概念理解困境

案例 1:GeoGebra 探究函数性质

问题:理解函数y=Asin(ω X+ φ) 中参数A、ω、φ 对图像的影响。

融合实践:

1. 在 GeoGebra 中绘制 y=Asin(ω X+ φ) 图像。

2. 创建滑动条(Slider)动态控制参数A(振幅)、ω(角速度)、φ(初相)。

3. 学生实时拖动滑动条,观察图像随参数变化的规律(如 A 改变振幅大小,ω 改变周期,φ 左右平移图像)。

效能:将静态定义转化为动态过程,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建立参数与图像特征的强关联,深刻理解参数意义,突破传统教学依赖想象与记忆的局限。

(二)模拟与实验:深化概率统计理解

案例 2:Python 模拟“大数定律”

问题:理解“随着试验次数增加,频率趋于稳定于概率”这一抽象定律。

融合实践:

1. 使用 Python 编写简单程序,模拟抛掷一枚均匀硬币(P( 正面 )=0.5 )。

2. 程序记录并绘制随着抛掷次数(n=10,100,1000,10000,...)增加,正面朝上频率的变化趋势图。

3. 学生运行程序,观察图形如何逐步趋近于0.5 水平线。

效能:将“无限次试验”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观察、可分析的数据流与可视化图形,使学生深刻体会随机现象中的确定性规律,培养数据分析和计算思维素养。

(三)数学建模与问题求解:连接数学与现实

案例 3:利用Excel 求解线性规划问题

问题:某工厂生产 A、B 两种产品,需满足原料、工时等约束,求最大利润(目标函数)。

融合实践:

1. 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建立决策变量、目标函数、约束方程组)。

2. 在 Excel 中建立数据表:输入约束系数、目标函数系数、设定决策变量单元格。

3. 使用 Excel“规划求解”工具(Solver),设置目标(最大化利润)、添加约束、选择求解方法。

4. 一键求解,获得最优生产方案及最大利润值,并生成敏感性报告。

效能:将繁琐的图解法或手工计算转化为高效、准确的工具操作,让学生聚焦于建模思想和结果分析,提升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个性化学习与即时反馈:精准提升学习效能

案例 4:智能学习平台支撑差异化教学

场景:在“三角函数恒等变换”单元复习课。

融合实践:

1. 课前诊断:学生在平台(如智学网、ClassIn)完成 5 道核心概念选择题。平台即时生成学情报告(如: 30% 学生对“和差化积”公式应用不熟)。

2. 课中分层:教师基于报告设计分层任务:基础组(公式巩固练习)、进阶组(综合应用)、挑战组(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平台领取任务,在线或线下完成。

3. 即时反馈:学生在线提交练习,平台实时批改,提供详细解题步骤与错因分析。教师通过大屏实时监控全班进度与典型错误,进行针对性讲解。

4. 课后巩固:平台根据个人错题推送个性化变式练习包。

效能:实现“数据驱动教学决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极大提升复习效率与效果。

四、融合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 挑战:技术应用表面化,与教学目标脱节

策略:坚持“数学为本,技术为用”原则。教师需深入思考:使用该技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达成什么认知目标?避免为用技术而用技术。

2. 挑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

策略:加强教师专项培训,鼓励参与教研共同体,建立校本资源库(优质课件、案例、微课)。

3. 挑战:过度依赖技术,弱化思维过程

策略:明确技术使用的“度”。强调技术是“脚手架”而非“答案机”。在利用工具快速计算或者作图后,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反思与解释。

五、融合效能的实证分析

大量研究表明,深度融合信息技术能显著提升数学教学效能:

1. 提高学习兴趣与动机,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2. 深化概念理解与记忆:多感官参与、直观化呈现有效降低认知难度,促进深度理解。

3. 实现精准教学与个性化学习:基于数据的学情分析使教学干预更及时、更有效。

4. 拓展学习时空与资源:支持课前预习、课后巩固、远程协作,打破课堂边界。

六、结论与展望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深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教学质量、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路径。未来,随着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学教学将迎来更广阔的空间。

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在“数学本质”与“技术创新”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探索更多有效的融合模式,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 )[S].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20.

2. 何克抗 .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M].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8.

3. 王陆 , 等 . 智能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19.[ 探讨 AI 在教育中的应用趋势 ]

4. 裴娣娜. 现代教学论(第三卷)[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包含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阐述 ]

(本文系邢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数字化转型视野下的高中数学课堂创新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3Y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