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
罗亚坤
保定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中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承担着为社会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义务。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变革的加速,计算机类专业在职业教育体系里的重要性愈发明显。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中,中职计算机专业大多存在课程内容更新迟缓、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
为破解这一难题,国家不断加快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进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法》等政策文件均明确提出要推动校企深度协同,共建育人机制。在此背景下,构建科学有效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已成为提升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路径。
一、校企协同育人的内涵界定与发展价值
校企协同培育人才,指的是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期间形成协同合作模式,双方一同在课程建设、实训安排、教学评价及资源共享等方面参与,分别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对接融合。
该机制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推动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同步更新,提升专业课程的技术先进性和岗位针对性;二是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与岗位适应力,通过企业真实项目的参与,实现从“学会”到“会用”的跨越;三是增强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拓展企业人才储备渠道,实现双赢发展;四是促进教师“教”与企业“做”的融合,打造符合行业需求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当前,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与 IT 企业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为协同育人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现实基础与发展机遇。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协同育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政策导向与实际需求带动协同育人机制不断试验,但在中职计算机专业实际操作中,依旧面临诸多问题,对机制效果的发挥和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首先,合作形式浅层化。多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集中在学生顶岗实习、技能比赛等阶段性任务,缺乏从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到课程共建的全过程协同。
其次,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部分企业对合作收益认知模糊,或因短期经济回报低而缺乏主动参与动力,导致协同育人流于形式。
第三,教师队伍结构单一。中职计算机教师多为“教学型”人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和技术更新背景,难以胜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和教学任务。
第四,学生参与项目的深度有限。不少实训项目停留在仿真层面,未能深入企业真实场景,学生难以真正了解产业逻辑与工作流程。
三、构建高效协同机制的策略路径
要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育人质量,必须创建系统化、可持续的
校企协同机制,结合目前教育改革导向及专业发展诉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相关事宜。
共建“工学融合“的课程体系。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课程体系设计,将企业项目、岗位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推动课程内容模块化、任务化,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建设“双师互融”的教学队伍。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提升行业背景与项目经验;引进行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形成理论与实践互补的教学格局。
打造“虚实结合”的实训平台。联合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真实数据与平台资源,推动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融入教学场景。
创设“多元评价”的考核体系。将企业导师评价纳入学生学习成绩,构建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参与的综合评价机制,强调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双重衡量。
完善“制度协同”的保障体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签订合作协议,设立协同育人管理委员会,明确权责分工与沟通机制,确保机制运行规范有序。
四、实践案例分析与协同机制的成效验证
以江苏省扬州市某中职院校与当地知名软件企业共建的“软件开发订单班”为例,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由企业提供真实项目,安排项目导师指导学生开发应用程序。学生在项目中完成从需求分析到测试发布的全过程操作,企业参与考核评价,并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
该模式实施三年来,学生实践能力明显提升,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 80% ,其中近六成进入合作企业,多数学生企业实习结束后迅速转为正式员工。企业反馈说明,毕业生岗位适应期缩短了近50% ,具备较强的独立开发与团队合作能力。此实践反映出,科学设计的协同育人机制可切实解决“学用脱节”的难题,做到教育目标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契合。
综上,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育人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构建科学、系统、可操作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学校应积极整合资源,推动协同机制从“点对点”走向“系统化”,实现从“企业配合”到“企业共建”的转变。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拓展合作主体、丰富协同形式,使校企育人真正成为中职计算机教育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 热依拉·海力力 .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中职数学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J]. 成才之路 ,2025,(19):73-76.
[2] 简惠玲 .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研究 [J]. 教师 ,2025,(14):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