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农民接受度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王永金 王慧莲

牟定县经济作物工作站 牟定县绿色发展中心

引言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和农业绿色发展的迫切需求,绿色农业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消耗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这类技术不仅有助于推动传统农业向可持续模式转变,还对维护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农村实际推广过程中,不少农民对绿色农业技术表现出认知不足、应用犹豫甚至抵触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农业技术的普及效果。因此,系统研究影响农民接受绿色农业技术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推广策略,是推动绿色农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立足我国农村现实,通过多维视角分析农民技术接受行为的内外部动因,为政策制定与技术推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一、绿色农业技术概述与农民接受度现状分析

(一)绿色农业技术的定义与分类

绿色农业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能够有效降低环境负荷、提升生态效益并保障农产品安全的生产技术体系。该类技术以生态友好、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强调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品质。常见的绿色农业技术类型包括:一是生物防治技术,如利用天敌昆虫、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控制,替代传统的化学农药;二是有机肥料替代技术,通过畜禽粪便、农家肥、绿肥等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依赖;三是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与微灌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地表径流;四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融合诱虫板、性诱剂、生物农药等综合手段构建生态调控体系;五是农田生态恢复与保护技术,包括轮作休耕、秸秆还田、护坡种植等。这些技术构成了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绿色农业体系的核心技术支撑,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手段。

(二)农民接受绿色农业技术的现状

从实地调研与相关文献的分析来看,当前农民对绿色农业技术的认知与接受情况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合作社骨干、返乡创业人员等具备较高教育水平或经营理念的主体群体,已对绿色农业技术表示出积极认可,并在实际生产中尝试使用甚至规模化推广。他们普遍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趋势,也更容易获取外部信息和政策支持。然而,广大普通小农仍对绿色农业技术存在“新颖而陌生”的认知障碍,缺乏系统了解与实际操作经验。调研数据显示,在某些地区,超过 40% 的农户对“绿色防控”“生态施肥”等关键术语知之甚少,甚至存在误解。此外,技术操作门槛、初期成本负担和技术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也进一步削弱了农民的应用意愿和尝试动力。由此可见,农民对绿色农业技术的整体接受度仍有待提升,认知滞后和应用困境成为当前绿色农业发展中的主要障碍之一。

二、影响农民接受绿色农业技术的因素分析

农民是否愿意接受并应用绿色农业技术,既受其自身因素影响,也受周围社会环境和技术本身特性的制约。

(一)个人特征因素对农民接受绿色农业技术的影响

首先,年龄、教育程度和职业经验对技术接受度有显著影响。年轻农民相较年长者更具开放性和接受新技术的意愿,他们对环保理念的理解更深,也更容易接受政府推介的创新技术。而高学历或有农业生产经营经验的农民,更具判断能力和风险分析能力,倾向于科学选择适宜的技术方案。其次,风险偏好和经济观念也直接影响农民行为。偏好稳定收入的保守型农民往往更不愿尝试陌生技术,担心因操作不当造成损失。而具备成本效益思维的农民则更可能评估长期经济回报,愿意投入时间和资金试验绿色农业技术。

(二)社会环境因素对农民接受绿色农业技术的影响

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是推动技术推广的重要外部动力。实践证明,中央及地方政府针对绿色农业的补贴、技术服务和政策扶持措施,有助于降低农民采用门槛。如有机认证补贴、绿色种植补助等政策显著提升了农民参与积极性。同时,邻里效应和示范带动也不可忽视。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民习惯通过口耳相传、亲身观察等方式获取信息,若邻近农户率先采用并获得良好收益,其他农民将受其影响而跟进。因此,在推广策略中注重典型示范与社区营造尤为重要。

(三)技术特性因素对农民接受绿色农业技术的影响

绿色农业技术的自身特性也深刻影响其被采纳程度。其中,易用性是首要因素,操作复杂或设备要求高的技术往往劝退普通农民;相反,简便易行、可与现有生产方式无缝对接的技术更易被接受。适用性也是关键,技术若与当地自然条件、作物类型不匹配,将难以推广开来。此外,经济性与环境效益的综合表现是农民考量的主要依据。技术是否能带来产量提升、成本节约及长期利润,是否具备显著的节能减排、减少病虫害等环保效益,直接决定其在农村的推广前景。

三、提高农民接受绿色农业技术的策略与建议

提升农民对绿色农业技术的认知、接受与实践能力,应从多维度入手,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相结合的推动机制。

(一)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

提高农民认知是推广绿色农业技术的首要任务。可通过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农村集市宣传栏等渠道开展普及教育,形象化解读技术原理与益处。同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组织系统的技能培训,结合实地操作演示、专家指导、视频教学等方式,提升农民的理解力与操作水平,克服技术障碍和心理排斥。

(二)优化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

建议政府在财政投入、技术补助、产品认证、金融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进一步完善绿色农业技术的扶持体系。如建立“绿色农业技术使用积分”奖励制度,给予积极采用者信贷优惠、产销渠道对接等实惠;鼓励保险公司推出绿色技术应用保险产品,缓解农民的试验风险;推动绿色农产品优价收购机制,增强农民经济动力。

(三)促进技术交流与示范推广

发挥典型示范的引导作用,在村级层面建设一批绿色农业技术示范田、示范园区,引导种植大户、合作社等先行试点并定期组织现场观摩。同时,构建农民技术互助网络,通过农技交流群、农民讲师团、合作社互访等形式,促进经验交流与成果分享,形成“看得见、学得会、愿跟上”的推广环境。

结语

综上所述,影响农民接受绿色农业技术的因素涉及其个人特征、社会环境与技术特性等多个方面。要实现绿色农业技术的广泛推广,必须综合施策,从政策引导、教育培训、示范带动等方面着手,提升农民的技术认知与采纳能力。未来研究应进一步结合不同地域、产业与农户类型的差异,深化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机制分析,为因地制宜制定推广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唯有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构建协同高效的推广机制,方能推动绿色农业技术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中真正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王晓娟 .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J]. 农业产业化 ,2024,(12):102-104.

[2] 杨超 . 提升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效果助推乡村振兴的探讨 [J]. 种子世界 ,2024,(12):123-125.

[3] 潘小枝 . 生态经济背景下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意义及策略 [J]. 种子世界 ,2024,(12):126-128.

[4] 贾宗霞 . 山东省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策略研究 [J].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4,27(12):17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