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优化研究
于苏日古嘎
兴安盟红城初级中学 137400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界的核心价值观已经变得至关重要。初级中学的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肩负着提升学生在语言运用、思考进步、审美欣赏以及文化延续等各个领域的技能的责任。如何依托教材,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内涵与重要性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四个关键领域,即语言的构建和应用、思考的进步和提高、艺术的鉴赏和创新、以及对文化的继承和理解,都被视为语文课程的核心素质。其中,语言的构建和应用是最根本的,只有通过深入的学习,才能准确地掌握并应用我们的母语,从而塑造出属于我们的语言结构。同时,思考的进步和提高也贯穿了整个语文课程的教授,这有助于培育出诸如逻辑推理、图像分析等多元的思考技巧;艺术的鉴赏和创新则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寻找、欣赏、并创新出更多的美。加深对艺术的兴趣;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领悟,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也能够保持并发扬中华的文化精髓,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自尊。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良好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和书面表达;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具思考力和创造力;审美能力的培养,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生活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能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法传统
部分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将教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却对学生的核心角色及其独立学习技巧的提升漠不关心。
(二)忽视素养培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将教学焦点集中在记忆知识点和训练解题技巧上,却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三)与生活联系不紧密
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难以运用到生活中。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语文素材,导致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三、基于课本内容优化教学策略
(一)紧扣教材,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
1. 文本词句分析
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文本中的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和语言特色。如在学习《消息二则》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一句中,“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 等具体数字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冲破”“横渡” 等动词生动地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体现了语言的表现力。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
2. 仿写与写作训练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仿写和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后,老师能够指导学生借鉴文章的阐述手段与表达形式,创作出一篇关于特定的自然事件或者科普知识的阐述文章。例如,部分学生借鉴文章的阐述手段,包括引述实例、列出数值、对照分析等,来阐述“月食”这个自然事件,从而使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并应用阐述性的表达手段。
(二)拓展阅读,提升思维品质
1. 群文阅读
开展群文阅读活动,将教材中的相关文本进行整合。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可将《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等文言文进行群文阅读。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些文本在主题、论证方法、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异同,他们能够从不同文本中提炼出共性与个性,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2. 整本书阅读
提升全书的阅读引导,以增进学生的深度阅读技巧和批判性思考。以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教师可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成长经历对自己的启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同时,鼓励学生对书中的观点和情节进行质疑和讨论,如保尔在面对爱情和事业的抉择时,其做法是否合理等。
(三)多元教学,培养审美能力
1. 情境教学
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本之美。在学习《三峡》时,教师可通过播放三峡风光的视频、展示相关图片,并配上悠扬的古典音乐,营造出三峡雄伟壮丽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朗读课文,能更深入地感受到文章中对三峡四季景色的描绘,例如“春冬季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所展示的清幽之美。
2. 艺术形式辅助
通过运用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手段来辅助教育,以此来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在学习《社戏》时,教师可播放一些传统戏曲的片段,让学生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进而理解文中孩子们对社戏的喜爱之情。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创作与社戏场景相关的绘画作品,将文字中的美转化为视觉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四)深挖教材,传承文化素养
1. 传统文化元素挖掘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诗词、民俗、历史故事等。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古诗单元,收录了多首经典古诗,如《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如古代文人的思乡之情、壮志豪情,以及古代的文化典故、地理风貌等。
2. 文化对比与交流
进行文化对比与交流,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意识。在学习《壶口瀑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壶口瀑布所代表的黄河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进行对比,如长江文化等。让学生探讨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能力。
四、结语
对初级阶段的语文教育方法进行根据其主要能力的改良,是为了提高其教育效果并推动学生的整体成长。通过对课本内容的深入分析和合理运用,采取紧扣教材落实语言建构、拓展阅读提升思维品质、多元教学培养审美能力、深挖教材传承文化素养等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才根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J].中学生作文指导 , 2024(12):94-97.
[2] 曹金玉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J]. 黑龙江教育 ( 教育与教学 ), 2024(1):70-71.
[3] 陈荣芳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C]// 教育教学与管理论坛 . 智慧教育专业委员会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