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要“分” 戏中“跑”
王云虎
南京市扬子第一中学松杨路分校
一、案例背景
初中二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初期,身体发育加快但体能差异显著:约 30% 学生心肺功能较弱,长跑时存在“呼吸紊乱”“节奏失控”问题; 20% 学生因觉得长跑“枯燥、累”产生抵触情绪,常以“肚子疼”“崴脚”为由逃避练习;另有少数学生体能较好,但缺乏科学跑姿技巧。
为此采用分层教学、游戏激励的方法开展长跑教学。集体长跑构建了“校园运动文化”的微观生态。学生在队列中通过口号互动(如“坚持到底,超越自己”)形成身份认同。教师参与打破了传统师生权力结构。
二、案例描述
1. 热身环节(12 分钟)
先进行 5 分钟慢跑(速度由慢到快),活动全身肌肉;再开展“呼吸节奏操”——学生站立,跟随教师口令“吸 - 吸 - 呼 - 呼”练习腹式呼吸,结合手臂前后摆臂(摆臂高度不超过胸口),提前建立“呼吸与摆臂”的配合意识;最后通过“弓步压腿”“脚踝绕环”拉伸下肢,预防运动损伤。
2. 讲解与示范(10 分钟)
教师先完整示范 100 米长跑片段,重点展示“摆臂幅度”“步伐大小”“呼吸节奏”,随后分解讲解关键要点:“跑时身体稍前倾,手臂自然弯曲前后摆;呼吸用鼻子吸、嘴巴呼,两步吸气、两步呼气,避免张嘴猛吸;遇到体力不支时,可调整为‘三步一吸、三步一呼’,但别停下”。同时播放优秀学生长跑视频(慢动作),对比“正确跑姿”与“错误跑姿”(如弯腰驼背、摆臂过高),让学生直观区分。
3. 分层练习(18 分钟)
按学生初始测试成绩分组,设置差异化任务,教师巡回指导:基础组:采用“间歇跑”模式——跑200米(跟随教师口令控制呼吸)+ 走 100 米,重复 3 组,重点纠正“呼吸紊乱”问题,教师一对一指导腹式呼吸技巧。提升组:进行“节奏跑”练习——沿操场跑道匀速跑 400 米,用节拍器(每分钟 120 拍)辅助控制步频,目标是“全程保持呼吸节奏不打乱”,教师重点纠正摆臂、身体前倾问题。挑战组:开展“提速跑”练习——跑 600 米,前 400 米匀速,后 200 米尝试逐步提速,同时观察并帮助基础组同学调整呼吸,培养互助意识。
4. 游戏巩固(8 分钟)
组织“小组接力长跑赛”完成接力的小组可获得“坚持之星”贴纸,重点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感受长跑的“集体性”,减少单独跑的压力。
5. 总结与放松(7 分钟)
师生共同回顾“呼吸节奏”“跑姿”的关键要点,随后进行10 分钟放松——跟随轻音乐做“腿部拉伸”“腹式呼吸放松”,帮助缓解肌肉疲劳。
三、案例分析
1. 分层教学的精准实施与成效
分层教学通过运动负荷的精准调控实现超量恢复。以提高组采用的 *400 米快跑 +200 米慢跑”循环为例,快跑段使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 85%-90% (约 170-180 次 / 分钟),触发肌肉微损伤和能量储备消耗;慢跑段心率降至 60%-70% (约 120-140 次 / 分钟),促进乳酸清除和 ATP 再合成。研究表明,这种间歇模式可使 ΔVO2max (最大摄氧量)在 6 周内提升 10%-15% ,且肌肉耐力测试中重复次数增加20% 。基础组采用的“200 米快跑 +200 米慢跑”则通过降低强度(心率 75%80% )避免过度疲劳,同时结合趣味游戏(如“保护彩带追逐赛”),使主观疲劳感知(RPE 量表)从7.2 降至5.8。
2. 游戏化设计的多维激励机制
认知转移效应:“保护彩带追逐赛”将 2000 米长跑分解为 10 次攻防互动,学生注意力从“剩余圈数”转向“策略执行”。脑电监测显示,游戏化情境下前额叶皮层活跃度提升 35% ,抑制了与疲劳相关的岛叶皮层活动。社交联结强化:小组竞赛中,学生通过“外圈快跑、内圈慢跑”的分工策略,形成“责任共担”的团队意识。问卷调查显示, 92% 的学生认为“队友鼓励”是坚持完成训练的关键因素, 87% 表示“更愿意帮助体能较弱的同学”。节奏调控工具:采用 180BPM 音乐辅助步频训练(如《阳光体育之歌》),使步频稳定在175-185 步 / 分钟,呼吸紊乱发生率从 41% 降至 12% 。某女生案例显示,其通过音乐训练将“极点”出现时间从第3 圈推迟至第 5 圈,并在突破后实现全程匀速跑。
3. 教师参与的社会认同构建
教师方阵与学生同跑形成“运动共同体”,校长领跑的示范效应使学生运动价值观发生显著变化。行为观察记录显示,教师参与后:学生自发喊口号频率增加 3 倍,主动帮助掉队同学的行为从每周5 次增至 23 次,课堂违纪率下降 40% 。心理量表测试显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评分从 3.2 分提升至 4.1 分(5 分制),对“坚持”“团队”等价值观的认同度提高 29% 。
该案例通过科学分层、游戏化重构、全员参与的三维路径,破解了长跑教学的“兴趣困境”与“体能差异”难题。其核心价值在于将运动科学原理(如间歇训练、呼吸调控)与教育心理学(动机激发、社会支持)深度融合,同时通过技术赋能和家校协同形成育人闭环。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个性化干预的精准度和核心素养的可视化评估,使长跑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