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视角下小学少先队工作的创新模式探索
蔡薇
义乌市黎明湖小学 322000
引言
小学少先队作为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织,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小学少先队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如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导致教育合力不足;实践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少先队员的兴趣和热情;教育资源分散,未能有效整合利用,影响教育效果等。家校协同视角下的创新模式探索,旨在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提升小学少先队工作的质量和实效,促进少先队员的全面发展。
一、家校协同在小学少先队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家庭是思政启蒙的摇篮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小学少先队思政育人中,家庭承担着启蒙奠基的关键角色。家长通过日常言行举止、家庭氛围营造,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传递爱国、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观念。例如,家长讲述红色故事、带领孩子参与家庭公益活动,能够让孩子在情感体验中初步形成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为小学少先队思政教育奠定情感和认知基础。
(二)学校是系统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作为教育的专业机构,在小学少先队工作中发挥着系统教育的核心作用。学校通过少先队组织开展主题队会、思政课程教学、红色文化活动等,对少年儿童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队伍能够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系统地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国情等知识,帮助少年儿童构建完整的思政知识体系,培养其政治认同和社会责任感。
(三)社会提供广阔实践场域
社会为小学少先队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和广阔的育人空间。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场所,为少年儿童开展实地参观、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创造了条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少年儿童能够将学校所学的思政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实践体验中深化对国家、社会的认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使命感,实现思政育人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
二、当前小学少先队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沟通联动机制不健全
家长会通常每学期仅召开 1—2 次,无法满足及时沟通的需求;班级群虽能实时交流,但信息多集中于学业和日常事务,对思政教育的讨论较少。学校与社会机构的联系则更为松散,社区、博物馆、纪念馆等社会资源丰富,但学校因缺乏常态化沟通机制,难以将这些资源有效融入少先队思政教育。三方之间信息传递存在明显滞后性,常常出现学校活动已开展,家长和社会机构却毫不知情的情况,无法形成育人合力。
(二)教育资源分散且重复
家庭、学校、社会在思政育人资源方面呈现分散化、碎片化特征,且存在大量重复建设。家庭资源主要集中在家庭文化传承,如长辈讲述家族历史、传统节日习俗教育等,但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学校资源侧重于思政课程教材和校内主题活动,如班会、升旗仪式等,但课程内容与家庭、社会的衔接不足,存在重复教学现象。社会资源虽丰富多样,涵盖红色教育基地、文化场馆、公益组织等,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与学校、家庭资源未能有效整合。
(三)实践活动形式陈旧
家校社协同开展的小学少先队实践活动形式陈旧,创新性和互动性不足。目前,实践活动大多以参观红色场馆、聆听专家讲座为主,这类活动往往是单向灌输,学生被动参与,难以真正激发其兴趣和热情。实践活动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未能形成完整的育人链条。活动多为单次、短期开展,缺乏前后连贯的设计和后续跟踪反馈。
三、家校协同视角下小学少先队工作的创新模式
(一)构建多维协同沟通网络
定期召开家校社三方联席会议,是构建高效协同育人体系的关键举措。会议中,各方需定期通报思政育人工作进展,如学校汇报少先队主题活动开展情况、课程思政融入效果;家长分享家庭红色教育实践、家风传承举措;社会机构介绍红色基地研学、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推进情况等。同时,设置教育经验交流环节,三方围绕如何创新思政教育方法、提升育人实效展开讨论,分享成功案例与实践心得。在讨论协同育人计划时,共同商议下一阶段的活动主题、资源整合方案。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数字化平台,如专门的手机应用程序或网络社区。平台设置思政教育动态发布、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等功能模块。学校可以通过平台发布少先队思政活动安排、教学资源;家长能够反馈孩子在家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社会机构可以推送实践活动信息,实现三方实时、便捷的沟通与互动。
(二)整合优化家校社教育资源
组织家校社梳理思政育人资源、形成协同育人资源清单,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学校可牵头设计标准化资源收集表格,明确资源类型、内容等要素,分发给家庭、社会机构填写。家庭梳理红色家风故事等,学校汇总思政课程等,社会机构整合实践资源。资源梳理后,三方集中研讨分类整合,按“理论教育、实践体验、文化传承”等维度归类,建立动态电子资源库。将各方资源有机结合,如开发“家校红色微课堂”“红色研学路线”;对重复资源协商调整,针对空白领域共同开发新项目。例如,某地区整合区域内红色教育基地、社区实践点及家庭红色教育案例,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思政育人资源体系,提升思政教育效能。
(三)创新实践育人模式
学校应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设计并实施一系列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例如,开展“三代人话初心”主题实践,引导祖辈、父辈与少先队员共同梳理家族历史脉络,通过撰写《我的家史》手记、编排家庭情景剧等形式,实现队会教育向家庭场域的自然延伸。社区联合公共安全部门创设情境化教育空间,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应急避险训练模块,要求队员在完成逃生演练后向家庭成员传授防护技能,形成“体验—内化—传播”的教育闭环。文化场馆方面,协同专业人员研发“场馆课程包”,将革命历史知识转化为探究性学习任务。某纪念馆联合研发的沉浸式研学课程中,队员通过破译历史信件、模拟情报传递等交互任务,深度感知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针对低龄队员认知特点,对场馆解说词进行教育化改造,增强学习过程的情境代入感。
结束语
家校协同视角下小学少先队工作的创新模式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多维协同沟通网络、整合优化家校社教育资源、创新实践育人模式等策略,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小学少先队工作中存在的沟通联动不畅、教育资源分散、实践活动单一等问题,增强少先队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少先队员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然而,家校协同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持续努力,不断探索与创新。只有三方紧密合作,形成教育共同体,才能为小学少先队工作开展提供坚实保障,助力少先队员在新时代茁壮成长,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吕董英 . 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小学少先队中队建设策略研究 [D]. 天津师范大学 ,2023.DOI:10.27363/d.cnki.gtsfu.2023.000299.
[2] 智在必“德”“育”见未来——江苏省常熟市伦华外国语附属古里中心小学少先队工作新样态[J]. 少先队活动,2023,(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