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研究

作者

路宝菊

中卫市第七中学 宁夏 中卫 755000

一、核心素养与比较阅读的内在契合

核心素养体系中,语文学习的四大关键能力与古诗词的文体特质存在天然关联:语言建构是理解诗词意象的基础,思维发展是解析艺术手法的核心,审美鉴赏是体悟意境的关键,文化传承是领会精神内核的目标。比较阅读通过将主题、意象、手法、风格等具有关联性的诗词文本并置分析,恰好能承载四大素养的协同培养功能。

(一)语言建构:在差异中深化表达理解

从语言建构维度看,比较不同诗词中同一意象的表达差异(如“月亮”在李白《静夜思》与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不同内涵),能让学生在辨析中精准把握词语的语境意义,提升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从思维发展维度看,比较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手法(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壮志表达),需运用分析、归纳、批判等思维方法,促进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发展。从审美鉴赏维度看,比较婉约词与豪放词的风格差异(如柳永《雨霖铃》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能让学生在对比中感知不同审美范式,培养审美判断力。从文化传承维度看,比较不同时代的边塞诗(如王昌龄《出塞》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可梳理文化精神的传承与演变,增强文化认同。

(二)思维发展:在辨析中培养逻辑能力

比较阅读需经历“找异同—析原因—探本质”的思维过程。例如对比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与孟浩然“荷风送香气”的隐逸情怀,需结合诗人经历、时代背景进行辩证分析,促进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审美鉴赏:在多元中提升审美能力

同一主题的诗词呈现不同审美风格,如边塞诗中,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的雄浑与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苍凉,通过比较可引导学生体会审美多样性,培养个性化的审美判断。

(四)文化传承:在关联中构建文化认知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浓缩载体,比较不同时代的同类作品(如不同朝代的咏史怀古诗),能让学生把握文化精神的传承与演变,增强文化认同与传承意识。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比较阅读教学实践路径

(一)立足文本关联,确立比较维度

根据核心素养目标,需从文本内在联系出发,选择合适的比较维度,避免盲目关联。

1. 主题关联:聚焦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如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均视为“送别情怀”,比较“直抒胸臆”与“托物寄情”的差异,理解情感表达的多样性。

2. 意象关联:围绕核心意象展开比较,如“柳”在贺知章《咏柳》中是春景的赞美,在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中是离别符号,通过分析意象内涵的演变,深化文化理解。

3. 手法关联:针对相同艺术手法进行对照,如比较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与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夸张手法,前者侧重视觉冲击,后者暗含哲理,引导学生体会手法与情感的适配性。

(二)设计阶梯任务,落实素养目标

依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从“基础理解”到“深度探究”的阶梯任务,实现素养的分层培育。

1. 基础层:信息提取与梳理

针对七年级学生,设计“表格填空”任务,如比较《钱塘湖春行》与《春望》的“春景”描写,填写“景物特点”“作者情感”等条目,强化语言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

2. 进阶层:分析与辨析

针对八年级学生,开展“辩论式比较”,如对比陶渊明与周敦颐的“高洁”追求(《饮酒》与《爱莲说》),一方论证“隐逸是高洁”,另一方论证“入世守节是高洁”,在思辨中发展逻辑思维。

3. 高阶层:迁移与创造

针对九年级学生,设计“创意改写”任务,如将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悲凉秋景”改写成杜甫《望岳》式的“昂扬秋景”,要求保留核心意象但转变情感基调,在审美创造中深化对“情景关系”的理解。

(三)创新评价方式,聚焦素养发展

突破传统“默写 + 赏析”的评价模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反映素养达成度。

1. 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在比较阅读中的思维轨迹,如分析“为什么王维写‘空山新雨后’,而陆游写‘夜阑卧听风吹雨’”时,关注其是否能结合诗人境遇进行合理阐释,而非仅停留在表面差异。

2. 实践性评价:通过“文化专题汇报”检验文化传承能力,如让学生分组比较不同朝代的“月亮诗”,制作“月亮意象的文化演变”展板,评价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转化能力。

3. 个性化评价:尊重审美差异,如比较豪放词与婉约词时,允许学生表达“更喜欢苏轼‘大江东去’的开阔”或“偏爱李清照寻寻觅觅’的细腻”,只要能结合文本说出理由,即予以肯定,呵护审美个性。

三、教学反思:比较阅读中的平衡艺术

(一)避免“为比较而比较”

比较需服务于素养目标,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比较,若仅罗列“雪景描写不同”则无意义,需聚焦“家国情怀的不同表达”(前者是边塞送别中的豪情,后者是困顿中的忧民),方能深化思维与文化理解。

(二)兼顾“文本个性与共性”

比较的核心是“在共性中找差异,在差异中探共性”。如李白与杜甫的咏怀诗,共性是“忧国忧民”,差异是李白“豪放中见悲愤”,杜甫“沉郁中显担当”,需引导学生既把握共同的文化基因,又尊重诗人的个性表达。

(三)控制“比较文本的数量”

初中阶段每次比较以 2-3 篇为宜,过多文本会导致分析浮浅。如比较“思乡诗”时,选《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两篇即可,若加入5 篇以上,学生难以深入探究每篇的独特价值。

结语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古诗词比较阅读,本质是通过文本间的关联互动,让学生在语言辨析中提升表达能力,在思维碰撞中发展理性精神,在审美多元中培育创造意识,在文化梳理中增强传承自觉。这一教学模式不仅让古诗词从“背诵材料”变为“素养载体”,更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辩证看待事物”“理解文化多样性”,实现语文学习从“知识积累”到“素养养成”的质变。

未来教学中,可进一步拓展比较的广度,如将古诗词与现代文、外国诗歌进行跨时空比较,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古诗词教学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