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有效实施的基础与关键因素研究
梁思茂
丹棱县城区小学校
引言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思维品质与审美能力的提升。比较阅读作为一种整合性较强的阅读方式,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通过比较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容、语言、表达方式及情感态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全面的理解视角,促进深度阅读的开展。然而,要实现比较阅读的有效教学,离不开科学的文本选择与有效的教学策略支撑。
一、恰当的文本选择是比较阅读教学有效实施的基础
(一)教材文本挖掘
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资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教育意图。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往往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教师要善于从中挖掘适宜的比较材料。例如,同一主题下,不同体裁的文本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叙述方式、情感表达及语言特点,如将描写自然景观的散文与描写相同景物的诗歌进行对比,既能感知语言节奏与美感的差异,又能体会不同文体的表达魅力。同一人物形象在不同篇章中的呈现,也是文本挖掘的重要方向。如在学习《司马光砸缸》与《孔融让梨》时,可以比较两位儿童在面对问题时展现出的品格与智慧,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传统美德。教师在设计比较内容时,应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逐步深化,从浅层的内容比较,到深入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技巧的分析,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思维潜力。
(二)课外类文引入
课外阅读是教材阅读的重要补充,通过类文引入,可以使比较阅读更具广度和深度。引入的课外文本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与兴趣爱好,既要保证内容的可读性,又要具有一定的思维挑战性,与教材文本形成互文或对照的关系。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可以引入《三国演义》中更完整的相关章节,甚至加入历史记载版本,比较不同叙述方式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与故事气氛的营造差异。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培养了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选取现代作品与传统作品进行对照,如将《小英雄雨来》与《狼牙山五壮士》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历史背景下英雄形象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培养学生的时代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三)整书阅读拓展
整本书阅读是培养深度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比较阅读的重要拓展方式。整书阅读不仅提供了更完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关系网,还能让学生在连续阅读中深化对主题、结构与写作风格的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章节之间的比较,如比较不同人物在故事发展中的成长轨迹,或同一事件在不同角色眼中的不同呈现。例如,在整读曹文轩的《草房子》过程中,学生可以比较纸月和桑桑两位人物的成长经历,分析他们面对困境时展现出的不同心理变化,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成长”这一主题。整书阅读还可以跨作品进行比较,如将《草房子》与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进行对读,比较中西方儿童文学作品中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与综合思考能力。教师应通过合理的引导和任务设计,使整书阅读中的比较活动系统化、层次化,帮助学生在宏观把握中提升阅读素养,形成完整而灵活的阅读思维模式。
二、多样化的策略是比较阅读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
(一)问题引导,帮助学生聚焦文本比较点
问题设计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开展比较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问题能够明确比较方向,激发学生思考,促进深层理解。教师在设计比较问题时,应立足文本,紧扣主题,聚焦对比维度,逐步引导学生从感知走向理解、从理解走向评价。例如,在比较两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篇文章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哪篇文章的描写更让你产生画面感?为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不仅能够识别文本中的相同与差异之处,还能提升文本细读与分析能力。此外,应注重问题的梯度性与开放性。初始阶段可设置识记型问题,如“两个主人公是谁?”;中间阶段设置理解型问题,如“他们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最后设置评价型或迁移型问题,如“如果你是其中一位主人公,你会怎么做?”、“这两种结局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这样循序渐进的问题设置,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化比较思维,提升综合语文素养。
(二)任务驱动,通过比较深入探究内涵
任务驱动型教学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比较阅读从单纯的知识对比上升为真实情境下的探究活动。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比较任务。例如,在学习两篇写人与记叙类文本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人物对比卡”,对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行为表现、语言描写等方面进行归纳比较;或开展“情境创写”活动,如让学生选择两篇课文中印象最深的情节,改编成对话剧进行表演,从而在创作中加深对文本人物与情节的理解。又如,在教学中后期,可以引导学生设计跨文本写作任务,如撰写“双篇读后感”,或撰写“建议信”给其中一位主人公提供处理问题的新方案。这些任务不仅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而且推动学生在思维碰撞与表达实践中实现真正的“读中思、思中写、写中悟”。
(三)结果梳理,建构思维导图理清思维路径
在比较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会获取大量的信息与观点,若缺乏系统梳理,容易导致认知混乱。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果的组织与呈现,引导学生通过图表化工具,如思维导图、对比表格、Venn 图等,整理文本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清晰呈现比较的脉络。以思维导图为例,学生可从人物、情节、主题、写作手法等维度出发,逐级展开,梳理两篇或多篇文本的共性与个性;而 Venn 图则适用于两篇文章之间的异同点直观对比,便于学生形成对比印象与逻辑关系的认识。教学活动中可设置“成果展示”环节,鼓励学生将比较结果以小组报告、海报、PPT 等形式呈现。在展示过程中,其他学生可参与提问与反馈,教师也可给予针对性点评,这种互动方式不仅加强了对比较结果的理解,也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结束语
比较阅读不仅是阅读能力训练的重要方式,更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与综合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文本选择的科学性与教学策略的多样性,借助课堂的灵活设计,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在思辨中成长。未来的教学探索中,还应加强实践反思与经验总结,使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发挥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1] 潘韵韵 . 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有效实施的基础与关键因素研究 [J]. 现代教学 ,2025,(07):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