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与数学:校园日照时长的计算与分布分析
陈喻韬
四川省绵阳实验高级中学 621000
一、引言
在高中教育阶段,地理学科涉及地球运动、太阳高度角等与日照相关的知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形成昼夜交替和四季更迭,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期性移动,不同季节的太阳高度角也随之变化。通过地理知识,学生能够理解日照时长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规律。数学学科则提供了几何计算、数据统计等分析工具,利用三角函数可以精确计算不同时刻的太阳高度角,通过建立空间几何模型能够模拟建筑物阴影的投射范围,而统计学方法可用于处理大量观测数据,挖掘日照时长分布的潜在规律。将两者结合,对校园日照时长进行计算与分布分析,不仅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还能培养其跨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实地测量校园内建筑物的高度和间距,结合地理课所学的当地经纬度、太阳视运动轨迹知识,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出教学楼间阴影的覆盖范围和持续时间;也可以通过长期记录不同区域的日照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分布特征,从而提出优化校园绿化布局、调整户外活动区域的可行性方案。
二、实施策略
校园日照时长的计算与分布分析需要系统性的步骤,从基础信息的收集到最终结果的呈现,每一步都需结合地理与数学知识,确保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收集校园基础信息与确定观测时段
首先,对校园进行全面勘察,收集相关基础信息。利用卷尺、测角仪等工具测量校园内主要建筑物的高度、长度、宽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绘制出校园平面草图,在草图上标注各建筑物的具体参数。同时,记录校园的经纬度信息,这一数据可通过 GPS 定位设备获取,它是后续计算太阳高度角等地理参数的重要依据。
接着,确定观测时段。从地理学科角度深入剖析,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周期性回归运动,这一规律直接决定了不同季节的日照时长与强度差异。为了全面且精准地捕捉校园日照变化特征,我们选取春分(3 月 20 日或 21 日)、秋分(9月 22 日或 23 日)、夏至(6 月 21 日或 22 日)、冬至(12 月 21 日或 22日)前后各一周作为观测窗口。其中,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此时校园日照时长接近全年平均值;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达全年最长,能获取夏季日照峰值数据;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可记录冬季日照低谷状态。这四个关键节点如同四季日照的 “坐标锚点”,串联起全年日照变化的完整曲线。
在具体执行层面,每个观测时段内仅选取晴好天气进行数据采集。气象学研究表明,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可达 30%-90% ,阴天环境下的日照测量数据会出现显著偏差。因此,借助专业级日照记录仪,在每日日出至日落期间,以 15 分钟为间隔持续记录日照时数,并同步标注实时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等辅助参数,确保原始数据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二)测量并记录日照相关数据
在确定的观测时段内,进行日照相关数据的测量与记录。每天从日出到日落,每隔 1 小时对校园内不同区域的日照情况进行观测。使用日照计测量各区域的日照强度,同时记录对应的时间点。对于建筑物遮挡导致的阴影区域,测量阴影的长度和范围,并结合当时的时间,标记在之前绘制的校园平面草图上。
结合地理知识,根据校园的经纬度和观测时间,计算出该时刻的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为:
sinΦsinδ+cosΦcosδcosω (其中 H 为太阳高度角, Φ 为当地纬度,δ 为太阳赤纬,ω 为时角),时角 ω 以当地真太阳时的正午为 0∘ ,上午为负,下午为正,每小时变化 15∘ 。太阳方位角则可通过相应的地理公式计算得出,这些参数能帮助分析太阳位置对校园日照分布的影响。将测量和计算得到的数据详细记录在表格中,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原始资料。
(三)运用数学方法处理数据与构建分布模型
对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整理和筛选,去除因操作失误或突发天气变化导致的异常数据。利用数学中的统计知识,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日照时长进行汇总计算,得出每个区域在观测时段内的总日照时长。通过计算平均值、方差等统计量,分析校园内日照时长的整体分布特征和离散程度。
结合几何知识,根据建筑物的高度、位置以及太阳高度角、方位角等参数,构建校园日照分布的数学模型。以建筑物为遮挡物,利用相似三角形原理计算不同时刻建筑物阴影的长度和范围,进而预测在不同时间点校园内各区域的日照情况。将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的阴影数据进行对比,调整模型参数,使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校园日照的分布规律。通过坐标系将校园划分为若干个小网格,将各网格的日照时长数据输入模型,生成校园日照时长分布热力图,直观呈现日照分布情况。
(四)分析结果并验证模型准确性
根据构建的日照分布模型和生成的热力图,对校园日照时长的分布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校园内日照充足区域和日照不足区域,分析这些区域的分布与建筑物布局、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例如,位于校园南部且无高大建筑物遮挡的区域通常日照较为充足,而位于高大建筑物北侧的区域则可能存在较长时间的阴影,日照时长相对较短。
为验证模型的准确性,选择校园内几个未参与模型构建的区域作为验证点,在后续的晴天按照相同的观测方法测量这些区域的日照时长,并将测量结果与模型预测的结果进行对比。计算两者之间的误差,若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如小于 10% ),则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若误差较大,则需重新检查数据测量、模型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模型进行修正和完善,直至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校园日照时长的分布。
三、结语
通过将高中地理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对校园日照时长进行计算与分布分析,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锻炼了其数据处理、模型构建和问题分析的能力。这种跨学科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从书本知识到实际应用的桥梁,有助于培养其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为今后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自明 . 校园微气候与日照分布研究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3):45-48.
[2] 王芳. 数学建模在地理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5):36-39.
[3] 张强 . 高中跨学科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 [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24(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