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资源管理与科研效率提升国内外研究现状
迟迎
长春理工大学 130022
高效的后勤保障是科研活动的基础支撑,而科研需求又驱动后勤管理的优化升级。实现高校后勤资源管理及科研效率提升的相互促进,有利于高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国内外对两者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1、关于高校资源管理的相关研究
当前国外以可持续驱动管理、敏捷资源调度理论及组织行为学应用作为高校后勤资源管理的核心研究方向,在循环经济模型[1]及碳中和路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进展。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国外高校积极推进技术赋能的创新实践,如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建立虚拟校园管理系统,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运用区块链与智能合约试点“科研耗材区块链溯源系统”,降低管理舞弊风险;运用人工智能优化空间规划算法,提升跨学科合作效率。在管理实践创新方面主要有以下尝试,一是进行科研空间革命,主要是采用模块化实验室单元来降低空间重组成本的弹性空间设计;通过采用共享经济模式建立科研空间平台提高实验室利用率。二是注重人力资源的协同,建立跨职能专家团队,提高设备利用率;建立技能共享平台,实现按需精准匹配。三是进行成本与伦理管理,通过将隐性成本量化及建立绿色采购标准来节约科研经费。基于复杂系统仿真、随机对照实验及跨学科融合研究在高校资源管理的方法论方面取得了突破。目前元宇宙及量子计算应用属于前沿的研究领域,国外高校已经在这两个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
2、关于高校科研效率提升的相关研究
国外高校科研效率提升研究主要以全要素生产率理论为核心理论,以复杂系统理论应用及行为科学干预为核心研究方向。其不断推动技术驱动的效率革命,利用人工智能辅助研究,大大缩短文献综述的时间;利用强化学习算法设计实验路径,大大缩短实验周期;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建立虚拟实验室系统实现优化设备运行参数,大幅减少故障停机时间;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科研管理,降低了数据篡改风险,缩短了同行评审周期。
国外高校不断推动管理实践创新。在资源动态配置方面,推行弹性实验室制度及跨校资源共享,提高设备使用率、降低了设备调用成本;在推动科研组织变革方面,通过建立扁平化团队结构打破了传统院系架构束缚;通过进行终身教职等改革,提升了高风险原创研究的占比。在可持续性管理方面,通过进行绿色实验室认证降低了实验室的能耗强度;通过隐性成本显性化提高了实验设计优化率。
国外高校该领域的研究通过大数据因果推 随机对照实验及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在方法论上取得了突破。目前,国外高校将量子计算赋能及 兴研究方向,在应对AI 作者权及数据殖民主义风险为代表的技术伦理争议的同 及建立全球危机响应为代表的制度创新需求来迎接挑战。
国外研究呈现“技术颠覆+制度重构”的双重特征,在人工智能赋能、复杂系统管理等领域形成领先优势。其核心启示在于:科研效率提升需突破传统线性思维,构建“技术—制度—文化”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未来需重点关注技术应用的伦理规制、全休科研治理体系重构等命题,为人来共同应对重大挑战提供科学支撑。二、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高校资源管理的相关研究
当前国内高校后勤资源管理研究具有鲜明的社会和时代特征。社会特征是指以政策为导向开展研究,围绕着“双一流”建设以及“教育现代化2035 等国家战略,探索后勤资源优化对高校发展的支撑作用。时代特征是指开展数字化转型研究,以建设智慧后勤系统为目标,实现异常实时预警,提高建筑节能率。在开展理论研究的同时,高校一直尝试社会化改革的探索。通过引入专业物业公司,缩短设备设施的维护响应时间。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单校或多校对比分析的案例研究的方法为主,通过逐步引入DEA 进行量化分析[2],兼顾高校的区域性差异,针对不同高校的不同侧重点开展研究。近年来,一些高校在通过共享经济模式提高设备利用率、通过建设绿色后勤体系实现降低能耗以及在应急管理体系上创新实现场馆的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国内高校的相关研究呈现“政策牵引+实践创新”特征,在共享模式探索、应急管理等领域形成特色成果,但在理论深度、技术融合、长效机制建设方面仍需突破。未来需重点攻克智慧化决策、碳中和转型、超大规模校园管理等命题,为全球高校后勤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2、关于高校科研效率提升的相关研究
国内高校关于科研效率提升的研究多数属于政策牵引型研究,受“双一流”建设驱动,聚焦于新型举国体制适配;同时也没有停止在去行政化改革方面的制度创新研究及智慧科研平台、数据治理体系建立等数字化转型方面的不断探索。在研究中,国内高校具有以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及DEA 广泛应用的量化分析普及、以案例研究为主导、采用区域差异化视角等方法论特征[3]。目前在建立资源整合模式、推进科研组织变革及绿色与应急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通过建立设备共享平台提高设备利用率、建立区域协同网络减低设备调用成本;通过对传统院系架构的调整,建立扁平化团队结构以及实行弹性考核机制,提高了人均科研经费产出及高风险研究立项数。通过建立碳中和实验室,充分利用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也提高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国内高校以智能决策系统、新型科研范式、制度-技术协同及区域均衡发展为前沿突破方向,通过制度技术双轮驱动、评价体系重构、人才结构优化、全球治理参与作为未来突破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Smith et al., Rising every time we fall: Organizational fortitude and response to adversities. Journal of Management[J],2023, 49(5), 1234-1250.
[2]殷帅,郭广翠,刘菁,等.中国高校能源效率测度及区域差异研究[J].建筑节能.2018(12):130-136.
[3]蒋海威.最优研发结构与创新-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
作者简介:迟迎(1979.09—),男,吉林长春人,汉族,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