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站明挖深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
王匡
中铁二十三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重庆 401121
摘要:随着城市地铁建设的飞速发展,地铁车站的明挖深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问题日益凸显。明挖法作为地铁车站建设中常用的一种施工方法,其优点是施工工艺成熟、作业面大、工期相对较短等。然而,明挖法也面临着众多挑战,特别是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问题。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不仅关系到施工进度,更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和人员安全。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地铁车站明挖深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以期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地铁车站;明挖深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
一、地铁车站明挖深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支护结构设计问题
1.设计参数不准确:支护结构设计需要准确的地质勘察资料作为基础,包括土层分布、地下水位、地质构造等。若地质勘察资料不准确或不全面,将直接导致支护结构设计参数偏离实际情况,进而影响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2.支护结构选型不当: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支护结构。若支护结构选型不当,如选择的支护结构类型与地质条件不匹配,或者支护结构尺寸过小,将无法有效承受土压力和水压力,导致支护结构失稳。
(二)施工过程中的问题
1.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于确保支护结构稳定性至关重要。若施工质量控制不严,如材料不合格、施工工艺不规范等,将直接影响支护结构的施工质量,从而降低其稳定性。
2.地下水处理不当:地铁车站明挖深基坑施工中,地下水的处理是一个重要环节。若地下水处理不当,如降水措施不到位、止水帷幕施工质量差等,将导致基坑内水位上升,增加支护结构的水压力,从而影响其稳定性。
(三)监测与预警机制不完善
1.监测点布置不合理:监测点的布置应根据地质条件、工程规模等因素进行合理规划。若监测点布置不合理,如数量过少或位置不当,将无法全面反映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应力状态,从而无法及时发现支护结构稳定性的问题。
2.预警标准不明确:预警标准是判断支护结构稳定性是否安全的重要依据。若预警标准不明确或不合理,将无法准确判断支护结构的稳定性状态,从而无法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二、地铁车站明挖深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的优化策略
(一)支护结构设计优化策略
1.提高地质勘察精度:在支护结构设计之前,应加强对地质勘察工作的重视,确保勘察资料准确、全面。可以采用多种勘察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如钻探、物探、原位测试等,以提高地质勘察的精度和可靠性。同时,还应对勘察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支护结构设计提供更为准确的地质参数。
2.合理选型支护结构:在支护结构选型时,应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工程规模、周边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支护结构类型和尺寸。例如,在软土地区,可以采用地下连续墙或钢板桩等刚度较大的支护结构;在岩石地区,可以采用锚喷支护或格栅支护等柔性支护结构。此外,还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支护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如调整支护结构的间距、增设支撑等,以提高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引入数值模拟分析:在支护结构设计过程中,可以引入数值模拟分析手段,如有限元分析、有限差分法等,对支护结构的受力性能和变形特性进行模拟和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支护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状态和变形情况,为支护结构设计和优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案例说明:在某地铁车站明挖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采用了高精度地质勘察和数值模拟分析方法。通过对地质条件的深入分析和模拟计算,确定了合理的支护结构类型和尺寸,并优化了支护结构的布置和支撑方式。最终设计的支护结构在施工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有效保障了基坑的安全施工。
(二)施工过程优化策略
1.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进行施工质量控制。首先,应对进场的材料进行严格检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其次,应加强对施工工艺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施工工艺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最后,还应定期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质量问题,确保支护结构的施工质量。
2.合理处理地下水:在地铁车站明挖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地下水的处理和控制。首先,应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和工程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降水措施和止水帷幕施工方案。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地下水位的监测和控制,确保基坑内水位稳定并符合设计要求。最后,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防止水浸对支护结构的影响。
案例说明:在某地铁车站明挖深基坑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加强了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和对地下水的处理。通过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设备、严格把控材料质量、加强现场管理等方式,确保了支护结构的施工质量。同时,通过制定合理的降水措施和止水帷幕施工方案、加强地下水位的监测和控制等方式,有效防止了地下水对支护结构的影响。最终,该工程顺利完成了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施工,确保了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三)监测与预警机制优化策略
1.完善监测点布置:在监测点布置时,应根据地质条件、工程规模等因素进行合理规划。监测点的数量应足够且分布均匀,能够全面反映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应力状态。同时,还应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监测点布置方案,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明确预警标准:预警标准是判断支护结构稳定性是否安全的重要依据。在制定预警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工程要求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预警阈值和判定条件。同时,还应定期对预警标准进行评估和调整,以适应不同施工阶段和地质条件下的支护结构稳定性要求。
3.建立信息化监测与预警系统:通过建立信息化监测与预警系统,可以实现对支护结构稳定性的实时监测和预警。该系统可以集成多种监测手段和数据分析方法,实现对支护结构变形、应力等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阈值时,系统可以自动发出预警信号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提高支护结构稳定性的监控和管理水平。
案例说明:在某地铁车站明挖深基坑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建立了完善的监测与预警机制。通过合理布置监测点、明确预警标准、建立信息化监测与预警系统等方式,实现了对支护结构稳定性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在施工过程中,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阈值时,系统及时发出了预警信号并采取了相应的加固措施,有效避免了支护结构失稳事故的发生。这一优化策略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水平,也保障了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地铁车站明挖深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地质勘察精度、合理选型支护结构、引入数值模拟分析、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合理处理地下水、完善监测点布置、明确预警标准以及建立信息化监测与预警系统等优化策略来提高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水平。这些优化策略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支护结构失稳事故的发生,还可以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质量水平。因此,在地铁车站明挖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优化策略的应用并加强实践探索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松,姜文盛,刘海飞,等.郑州某地铁车站明挖深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J].山西建筑,2023,49(15):78-82.
[2]师梁艳,何众颖.地铁车站深基坑钢支撑结构设计及稳定性研究[J].工程机械与维修,2023(2):211-215.
[3]陈淼.地铁车站膨胀土明挖深基坑主体结构免换撑施工技术[J].科学技术创新,2023(12):18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