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布晓松 向磊

四川省喜德县红莫中学 616753

引言

当前,全球教育变革的核心指向于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复杂挑战、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我国提出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体系,为新时代育人目标描绘了清晰蓝图。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集中体现为“ 语言建构与运用” 、“ 思维发展与提升” 、“ 审美鉴赏与创造” 、“ 文化传承与理解” 四个方面。这四者并非割裂孤立,而是相互交融、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其中,“ 思维发展与提升” 尤为关键,它如同中枢神经,链接着语言的深度理解、审美的高阶体验和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一、 思辨性阅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

思辨性阅读并非外在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附加任务,而是将其融会贯通、付诸实践的核心途径。

首先,思辨性阅读深化了“ 语言建构与运用” 。它要求学生不仅理解字面含义,更要精微地辨析词语的隐含意义、情感色彩和语境作用,推敲句式的逻辑力量与篇章的结构匠心。这是一个对语言进行深度解码和编码的过程,远比浅层的信息提取更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和精确运用能力。

其次,思辨性阅读是“ 思维发展与提升” 最直接的体现。它涵盖了从低阶的记忆、理解到高阶的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的整个思维频谱。学生需要区分事实与观点,识别论证的前提与结论,评估证据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发现逻辑的漏洞或矛盾,并构建自己的论证。这一过程极大地锻炼了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再次,思辨性阅读提升了“ 审美鉴赏与创造” 的层次。它超越了“ 这篇文章很美” 的感性赞叹,引导学生理性分析“ 美在何处?” 以及“ 为何这种写法能产生美的效果?” 。通过对文本形式、意象、节奏、张力等进行思辨性剖析,学生的审美从直觉感受走向理性认知,从而为更有意识的审美表达和创造奠定基础。

最后,思辨性阅读实现了对“ 文化传承与理解” 的批判性超越。它鼓励学生不把文本视为文化观念的被动容器,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社会语境中,审视其承载的文化价值观,辨析其精华与糟粕,思考其当代意义与价值。这是一种对话式的、反思性的文化继承,旨在培养具有文化自信且具备跨文化理解能力的现代公民。

二、 当前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存在的困境

尽管其重要性已成共识,但在实际教学中,思辨性阅读的开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其一,文本解读停留于浅表化。教学往往满足于梳理情节、概括主旨、品味修辞,对于文本内部的逻辑矛盾、作者的隐含预设、价值的多元冲突等可供思辨的深层矿藏挖掘不够。解读结论常常是单一、权威且预设好的,缺乏生成性和开放性。

其二,问题设计流于碎片化。课堂提问多为事实性、记忆性问题(“ 是什么?” “ 哪里体现了?” ),缺乏能激发深层思考的策略性、评价性问题。问题之间缺乏逻辑关联,未能形成支撑学生思维爬坡的“ 问题链” ,无法引领学生完成完整的思辨历程。

其三,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课堂多以教师的“ 讲” 和“ 问” 为主导,学生忙于应答,缺乏主动质疑和发起讨论的空间与时间。其思维活动被限制在教师设定的框架内,难以生成真正的个人化见解和批判性观点。

其四,评价方式单一僵化。阅读评价往往侧重于标准化的客观题和强调“ 标准答案” 的主观题,对于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展现出的思维品质、论证能力、创新见解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这种评价导向反过来又强化了机械记忆和套路化答题的教学模式,抑制了思辨的火花。

三、 核心素养视域下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为破解上述困境,真正让思辨性阅读教学落地生根,需从教学环境、问题设计、方法教授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进行系统性重构。

策略一:创设开放包容的“ 思辨场域”

环境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首先要营造一种安全、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敢表达,不怕犯错。要明确告知学生“ 文本的意义并非作者独断,而是在与读者的对话中生成” ,赋予其解读的勇气和权力。教师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思维的引导者、对话的首席者,多用“ 你的依据是什么?” “ 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为什么?” “ 有没有其他可能?” 等话语,推动思维走向深入。这个场域的核心特征是:尊重差异、崇尚理性、以理服人。

策略二:构建层次递进的“ 思辨性问题链”

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核心在于设计高质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应摒弃琐碎,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 问题链” 。这个链条通常可以遵循“ 感知—分析—评价—创造” 的路径:

感知层问题: 指向文本基本信息(“ 文章讲述了什么?” )。

分析层问题: 指向文本内部关系(“ 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证明他的观点的?” “ 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何异同?” )。

评价层问题: 指向价值判断(“ 你认同主人公的选择吗?为什么?”“ 这篇文章的论证是否充分?有无漏洞?” )。

创造层问题: 指向超越文本的迁移与应用(“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今天,会怎样?” “ 你能为此文提供一个反例或另一种结局吗?” )。通过这条问题链,学生的思维被一步步引向纵深。

结语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推动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是一场深刻的课堂革命。它要求我们从传授知识的“ 经师” ,转变为启迪智慧的“ 人师” 。其终极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读懂一篇文章,更是要培养他们一种不轻信、不盲从的理性态度,一种善于分析、精于判断的思维能力,一种敢于质疑、勇于求真的精神品质。这需要教师首先成为一位思想者和思辨者,以自身的思维深度去照亮学生的思维之路。通过创设场域、精设问题、教授方法、革新评价的系统性策略,我们方能真正将阅读课堂变为思维训练的竞技场和精神成长的沃土,为学生应对未来的无限不确定性,奠定最坚实的核心素养基石。

参考文献:

[1]张昊. 搭建“ 四重” 支架助力思辨阅读——以统编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为例 [J]. 语文天地, 2025, 32 (08): 68-71.

[2]曾珊.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J]. 华夏教师, 2025, (21): 30-32.

[3]谢建平. 生成式AI赋能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范式重构与实施路径 [J]. 中国新通信, 2025, 27 (14): 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