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

作者

张定坤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安徽六安 237012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近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呈扩大趋势,2025 年毕业生人数达 1222 万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毕业生就业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效果。然而,因经济结构转型、产业技术升级及人才培养模式滞后等多重因素作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遭遇多重现实挑战:一方面,区域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毕业生因实践能力不足、职业定位模糊等问题面临“就业难”的现实困境,形成“企业招不到人”与"学生找不到岗"的结构性矛盾。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以协同治理理论和服务型政府理论为框架,构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治理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拓展高等教育管理与就业促进领域的理论探索。

2.实践意义:立足地方高校就业服务优化实践,形成具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地方政府完善就业政策、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提供参考,助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目标。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困

(一)就业目标模糊,职业规划缺失

职业定位模糊现象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中较为普遍。调查数据显示,超六成毕业生对"适合从事何种工作""自身职业优势"缺乏清晰认知,部分学生因认知偏差延缓求职进度。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多聚焦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表层内容,对区域产业布局、岗位能力需求等深层信息整合能力欠缺,导致学生对地方重点产业的岗位认知存在偏差。例如,某区域制造业急需智能设备操作人才,但当地应用型高校相关专业学生中,仅少数了解该岗位的技能要求与发展路径。

(二)就业竞争力不足,资源获取劣势明显

相较于重点高校,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处于相对劣势。部分企业隐性设置"重点高校优先"的准入门槛,导致地方高校毕业生简历通过率较低。同时,地方高校资源获取能力相对薄弱,校园招聘中优质企业参与度较低,毕业生获取高薪岗位、核心岗位的机会较少。数据显示,地方应用型本科毕业生进入大型企业、事业单位的占比偏低,且起薪水平存在显著差距。

(三)实践能力薄弱,与市场需求脱节

地方应用型高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倾向,人才培养中模拟操作占比高、真实岗位实践机会少的问题突出,导致学生掌握的技能与企业需求存在错位。例如,某区域文旅产业急需兼具策划与运营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但当地应用型高校相关专业学生中,仅少数参与过景区实际运营项目,难以满足企业"即插即用"的用人要求。企业反馈,部分毕业生虽具备理论基础,但实操能力不足,需重新培训才能上岗。

(四)就业压力大,心理焦虑问题突出

受就业市场竞争加剧、家庭期望值偏高及自我认知偏差等多重因素影响,地方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心理压力显著。研究显示,该群体就业焦虑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区间,其中"前景担忧"维度得分较高,女生、农村生源学生的焦虑水平相对较高。部分学生因求职挫折出现失眠、自我否定等心理症状,甚至因"害怕失败"而选择逃避求职,形成"焦虑-逃避-更焦虑"的恶性循环。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成因(一)政府层面:政策协同不足,服务精准度低

1.政策区域针对性不足:地方政府制定就业政策时多直接沿用国家宏观政策,未充分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及高校专业优势。例如,某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占比高,但针对电子类专业毕业生的专项就业补贴覆盖范围有限,且补贴标准与通用岗位保持一致,未能有效体现产业导向。

2.部门协同机制碎片化:人社、教育、产业部门间存在信息壁垒、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地方就业服务部门工作人员反映,获取的毕业生信息普遍缺失专业技能、实习经历等关键信息,导致岗位匹配效率较低,难以形成就业服务协同合力。

3.就业政策传播主要依赖政府官网、公众号等单一渠道,未与高校、企业建立联动推广机制。调查显示,仅少数毕业生对地方就业政策"非常了解",部分创业补贴、见习岗位等政策因宣传不到位导致"政策空转"现象。

(二)高校层面: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1.专业设置调整周期较长: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设置调整难以适应区域产业升级速度。例如,某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当地高校机械专业仍以传统机床操作类课程为主,智能控制类课程占比偏低,导致人才供给与需求存在错位。

2.实践教学资源相对滞后:受经费投入、校企合作渠道等因素制约,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多数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难以有效指导实践课程;部分高校实训设备与技术设备存在明显代差,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

3.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就业指导团队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多由行政人员兼任,缺乏职业规划指导、心理辅导等专业能力;课程设置系统性不足,多集中于大四下学期,未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市场层面:结构性失衡与就业歧视并存

1.供需结构存在错配:地方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对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但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偏向"理论型"人才,技能证书持有率相对较低,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同时,新兴产业岗位供给增速较快,但高校相关专业设置相对滞后,导致岗位空缺与失业现象并存。

2.隐性就业歧视现象存在:部分企业明确设置"优先录用重点高校毕业生"的条件,甚至对地方应用型高校毕业生设置"第一学历门槛"的限制。在薪资谈判中,地方高校毕业生议价能力较弱,同等岗位薪资差距较为明显,加剧"就业质量差距"现象。

3.企业参与度不高:受成本压力影响,中小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投入资源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导致高校难以获取最新的岗位需求信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四)学生层面:就业观念与综合素质不足

1.就业观念存在一定偏差:部分毕业生过度追求"体制内""大城市"岗位,忽视地方中小企业、基层岗位的发展机遇。例如,某区域县域企业提供的薪资高于当地平均水平,但因"企业规模小""地理位置偏远"等因素,应届生投递意愿较低。

2.软技能与职业素养存在短板:地方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在沟通能力、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方面存在短板,企业反馈其职场适应速度较慢,责任意识与抗压能力有待提升。

3.心理调适能力较弱: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倾向在毕业生中较为普遍,表现为过度担忧错误、行动存在迟疑,与就业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部分学生因"害怕失败"而选择逃避求职。

四、破解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一)政府:构建协同治理体系,提升服务效能

1.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就业政策:立足地方产业规划,出台定向扶持政策措施。例如,对吸纳本地应用型高校毕业生的重点产业企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到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提供租房补贴、职业技能提升补贴等支持,降低毕业生就业成本。

2.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成立由政府牵头,人社、教育、产业部门及高校、企业代表组成的"就业协同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享岗位需求、毕业生信息等数据资源;搭建"地方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政策资源、岗位信息、培训资源,实现精准对接。

3.优化政策宣传与落实:构建"政府+高校+企业"的立体化宣传网络,在高校设立"就业政策微站点",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同步开展就业政策宣讲;简化政策申报流程,推行"线上申报、一网通办"模式,提升政策触达率与落实效率。

(二)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成立由企业、行业协会代表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区域重点产业岗位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增设"微专业""订单班"等特色培养项目,例如针对地方数字经济产业开设"直播电商运营"微专业,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

2.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推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实习实训环节;建设"校地合作实训基地",确保每个专业与多家地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高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的占比;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入课堂,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组建专业化就业指导团队,配备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等专职人员;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大一阶段开展职业认知教育,大二阶段进行职业测评与规划,大三阶段强化技能培训,大四阶段聚焦求职技巧与心理调适;引入团体辅导等心理干预方式,缓解学生就业焦虑情绪。

(三)市场:破除就业歧视,拓宽就业渠道

1.规范企业招聘行为:将"无歧视招聘"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落实较好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建立"就业歧视投诉平台",对违规企业进行约谈、公示,维护公平就业环境。

2.激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按培训人数给予财政补贴;鼓励企业开放岗位资源,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可享受社会保险减免政策,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

3.培育新兴就业形态:支持地方应用型高校与平台企业开展合作,开发灵活就业培训项目(如短视频制作、社区团购运营等),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灵活就业毕业生提供社会保险补贴、创业扶持政策,降低灵活就业风险。

(四)学生:转变观念,提升综合素质

1.树立理性就业观念:通过组织地方优秀校友分享会、企业走访等活动,帮助毕业生了解地方中小企业、基层岗位的发展前景,破除"唯学历""唯地域"的就业偏见;引导毕业生主动关注区域产业规划,结合自身优势选择职业方向,提高就业适配度。

2.提升专业技能与软技能:积极参与"1+X"证书培训(如电子商务师、智能制造操作员等),提升技能与岗位的匹配度;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锻炼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利用寒暑假参与企业实习,积累工作经验。

3.加强心理调适能力:主动学习心理调适方法(如正念训练、认知重构等),缓解就业焦虑情绪;合理设定就业目标,避免"完美主义"倾向,学会在求职中接纳挫折,及时调整求职策略。

五、结论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困境是政策、高校、市场、个人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破解这一困境需构建"政府协同、高校改革、市场参与、学生提升"的多元联动治理体系。政府应优化政策协同机制、提升服务精准度,高校需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市场应破除歧视、加大参与度,学生需转变观念、提升综合素质。唯有多方联动,才能推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目标,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蹇忱臣.四川省 D 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25.

[2] 程云霞.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现状及干预研究 [D].重庆师范大学,2024.

[3] 陈鑫雨.地方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 [D].广西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