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合作学习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作者

李璀铭

河北省邢台沙河市温家沟中学 054100

引言:

在教育理念日益更新的今天,合作学习成为促进课堂效能发挥的重要途径。合作学习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发展团队协作能力、加深艺术理解。本文旨在对其具体应用策略进行探究,以期推动美术课堂教学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合作学习应用于初中美术课堂的意义(一)激发艺术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度

第一,能显著地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美术这门集艺术性与创造性于一体的课程,由于教学模式单一,常常易造成学生兴趣不足。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同学们在群里一起讨论、交流创作思路和作品表现等,可以促使其在交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艺术灵感[1]。同时,学生间的合作还可以让学生更了解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包容性,提高对艺术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进而产生强烈的兴趣。第二,合作学习能有效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度。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通常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合作学习打破这一单向信息传递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来[2]。

(二)促进知识技能互补,深化艺术理解

将合作学习运用到初中美术课堂上,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促进知识与技能相辅相成,加深学生对于艺术的认知。美术创作是一种综合的活动,需要很多方面的技能与知识,而学生常常会出现个别技术与艺术理念之间的分歧。合作学习使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同学,能够在团体中分享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交往、沟通中取长补短。如善于绘画技巧的同学有助于其他同学绘画技能的提高,对于艺术理论了解比较透彻的同学能给团队带来理论支持[2]。

二、合作学习在初中美术课堂的有效应用策略(一)科学分组,构建高效合作的基础

合理分组既可以最大程度地挖掘同学们的专长与潜能,又可以为同学们的协作打下基础,保证小组成员不同层次的互补与提升。第一,为确保组内成员在合作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各自的长处,并建立起有益的互补关系,科学分组应当遵守特定的准则。例如, 可将学生按其艺术特长、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分群,使各组具有不同的优势成员,以保证任务完成时相互支持互补。第二,分组策略要动态,要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的表现及时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整。随着学生美术创作方面能力的提高,教师可对分组进行灵活地调整,从而促进不同分组学生的综合发展。

以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城市名片”为例,教师可根据学生艺术特长、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差异化分组。假定在的班级里,学生A 在绘画造型方面表现出色,而学生B 在色彩感知力上表现出色,但在构图能力上稍显不足;学生C 虽然具有丰富的创意,但其实践能力仅为一般水平,而学生D 则在手工制作方面展示出耐心和细致。教师可以把这四类具有明显特征的学生结合起来,组成能力相互补充的群体。在“城市名片”的联合设计中,A 同学可以负责画主体形象,B 同学负责色彩搭配及背景渲染,C 同学给出创意构思及文化元素推荐,D 同学负责剪贴、装帧等手工环节。通过这样的分工,每位学生都能发挥所长,同时在合作中观察和学习他人的优势,实现共同成长。若某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出众,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帮助其他成员,而不是包办所有的工作,如鼓励学生引导别的学生进行色彩过渡或者文字设计等,以保证大家都能参与创作的进程。

(二)任务设计,明确合作的目标与方向

在初中美术课堂上,任务设计既要兼顾学生们的兴趣以及能力,又要通过对任务的布置来引导学生们对艺术创作核心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增进他们之间的协作以及互动。第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性与针对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结合具体目标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但却能满足学生认知水平要求的作业。如可设计出以组为单位进行艺术创作的任务,如共同完成某一主题绘画、设计某一艺术作品进行展示等,这类任务能启发学生集体创作的意识,促使学生通过团队协作来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这样,学生在进行创作时,既要明确任务角色,又要和其他人协调一致地配合,以实现共同完成使命。第二,任务设计要关注过程性和创意性,任务既要以结果为导向的终极目标,又要关注学生思维在创造过程中的撞击和创新。教师要指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法和技巧进行合作,并在不断地交流和探讨中逐步完善自己的创作构思,以取得最好的合作效果。

以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标志设计”为例,教师设计一个“设计校园文化艺术节标志”的小组任务。任务要求每个小组在2 周内完成:一份设计草图(包含3 个方案)、一个最终标志成品(附设计说明)、一份小组分工与创作过程记录。这一任务不仅确定最后需要交付的具体结果,而且还确定时间节点、品质要求,使每个团队都能清楚掌握工作的方向。同时将任务融入校园真实场景中,提高学生参与感与责任感。在执行“标志设计”这一任务时,教师有三个阶段可以进行引导和合作:第一阶段(1-3 天)是研究和构思的时期,需要各个小组搜集各种标志的实例,探讨文化艺术节主题内涵,通过头脑风暴,提出若干创意方向;第二阶段(4-10 天)是创作和修改的阶段,组员分工合作画草图、集体商讨修改、最后投票决定最佳方案、精细化设计;第三阶段(11-14 天)为展示与评议阶段,各组展示设计成果并陈述设计理念,接受其他小组的评价和建议。从全过程来看,教师需指导学生既要注重最后作品的美感,又要注重创意产生、方案优化、团队协调这一流程环节。

(三)过程实施与监控,保障合作的有效运行

初中美术课堂上,对合作学习过程的执行和监控是保证合作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对过程进行科学管理才能够保证学生的合作高效进行。第一,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关注学生合作的动态,掌握小组成员间的交往情况,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合作。教师可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小组汇报来了解各组任务开展的进度及难点,并适时介入引导。第二,过程监控也需重视对学生协作过程的思考和评价。教师要通过在小组内经常性地组织自评、互评等活动来督促学生反思合作的过程及结果,以提升合作质量。这一评价并不局限于对作品本身进行评价,它包含合作态度、沟通协调、创意贡献几个方面,借助多维度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合作的长处和短处,从而进一步促进合作学习向纵深发展。

结语

合作学习给初中美术教学带来勃勃生机,科学的分组、合理的任务设计、有效的过程监控,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艺术素养和协作能力的提高,还可以给美术课堂教学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对它的多样化应用做进一步的探讨,使之更好地为美育的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 汪洋.初中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运用分析[J].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3(S04):111-113.

[2] 迟淑萍.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实践探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12):75-76.

[3] 张明月.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