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堂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
周玉娟
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河北省张家口市 075000
引言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向。高中化学课程具有抽象性强、微观过程难以直观呈现的特点,信息技术在知识可视化、动态模拟等方 独特优势。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为例,物质分类、离子反应、 反应等核心概念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突破认知难点。然而当前融合实践中存在技术工具选择不当、教学环节设计割裂等问题,亟需构建系统化的融合路径。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融合的意义
(一)提升知识呈现效率
信息技术通过动态可视化技术,可将抽象化学概念转化为具象认知载体。在《物质及其变化》教学中,电解质电离过程的动画演示能分解为“溶解→离解→自由移动”三个阶段,用不同颜色标识阴阳离子运动轨迹,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发生在电解质电离后的离子阶段”这一本质。针对物质分类教学中“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这一难点,多媒体可呈现丁达尔效应的光路模拟,通过对比三种分散系的光线散射差异,突破传统板书仅能文字描述的局限。这种呈现方式使微观过程“可见化”,降低知识理解门槛。
(二)增强学生认知参与
交互式技术工具通过“操作-反馈”机制,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建构。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学生可通过电子白板拖拽“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卡片至对应反应物位置,系统即时校验并提示错误;在构建物质分类思维导图时,学生可自主添加“酸式盐”“碱式盐”等子节点,软件自动生成层级关系图。颜色变化动画在电子转移教学中更具实效,如将钠与氯气反应的电子转移路径设计为“金色箭头”,随着反应进行箭头逐渐变粗,直观呈现“电子转移数量决定反应程度”的规律,促进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维。
(三)促进核心素养培养
虚拟实验平台通过模拟真实实验场景,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培养规范操作意识。例如浓硫酸稀释的虚拟实验中,学生需按“酸入水”的顺序操作,若顺序颠倒,系统会通过红色警示框提示“剧烈放热可能导致液滴飞溅”;若未沿烧杯壁缓慢注入,则显示“局部过热引发危险”。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式学习更注重思维过程,如在离子反应教学中,学生可利用化学模拟软件调整溶液浓度、温度等参数,观察离子反应速率变化,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的流程,发展“证据推理”“模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信息技术融合现状分析
(一)技术应用层次较浅
当前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的融合多停留在工具替代层面,未能实现功能深度开发。以《物质及其变化》章节为例,多数教师在离子反应方程式教学中仍采用“PPT 展示+板书推导”的单一模式,将动态的电离过程简化为静态文字描述。部分教师虽引入动画演示 但仅用于呈现教材现成案例,未引导学生通过技术工具自主探究。例如在讲解电解质导电条件时,仅用视频展示实验现象,未利用模拟软件让学生调整电压参数观察电流变化,导致技术工具沦为“电子板书”。这种浅层次应用使信息技术与化学知识呈现“两张皮”状态,未能有效突破“宏观现象-微观本质”的认知鸿沟。
(二)教师整合能力不足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学科教学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在物质分类教学中,部分教师虽掌握数据库检索技能,但未能将其转化为教学工具。例如在建立物质性质对比模型时,仅能通过表格罗列数据,无法利用数据库的关联分析功能呈现酸碱盐性质的递变规律。技术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场景脱节,如培训侧重软件操作技巧,忽视“如何将技术融入教学设计”的思维训练。部分教师因担心技术故障影响课堂进度,宁可放弃使用新型工具,导致信息技术成为“备选方案”而非“必备手段”。
(三)资源适配性待提升
现有数字化资源与教材版本的匹配度亟待提高。针对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的优质微课资源中,多数内容聚焦于“物质的量”等后续章节, 念复述层面。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专题中,缺乏结合具体反应( 制资源时面临技术门槛高、制作周期长等问题,如开发一个涵盖物 化还原反 式课件,需耗时数周进行素材收集与逻辑设计,难以满足日常教学需求。 库虽已建立, 新维护机制缺失,导致资源内容滞后于教材修订。
三、深度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优化教学资源整合
建立校本资源库需立足教材章节特性,将《物质及其变化》相关课件按“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三大模块分类存储。例如开发“物质分类思维导图”模板时,预设“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础框架,同时保留空白节点供学生补充酸碱盐等具体类别。微课资源应聚焦教学重难点,如制作“电解质电离过程”动态演示视频,用不同颜色区分阴阳离子运动轨迹。虚拟实验需匹配教材实验步骤,如设计“钠与水反应”的模拟操作界面,标注浮游熔响现象对应的知识点。资源库应支持标签检索,教师可通过“必修一第一章”“微观模拟”等关键词快速定位素材,实现技术工具与教学内容的无缝衔接。
(二)创新教学模式设计
采用“问题链+技术工具”模式时,需构建梯度式问题体系。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首先抛出“如何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问题,引导学生调用化学模拟软件观察电子转移路径;进而提出“氧化剂与还原剂如何确定”的进阶问题,通过软件中的电子标记功能强化概念理解;最终设置“如何书写规范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综合问题,利用软件自动校验功能即时反馈书写错误。技术工具需具备交互功能,如支持学生在虚拟实验中调整反应物浓度,观察反应速率变化对电子转移数量的影响,培养“变量控制”的科学思维。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系统应记录多维数据,如学生使用“物质分类思维导图”的修改频次、虚拟实验的操作步骤完整性、微课观看的暂停记录点等。在离子反应教学后,通过在线测试系统设置“判断下列物质是否导电”的判断题,系统自动收集答案并生成错题分布热力图,帮助教师定位“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区分”的认知薄弱点。评价报告需包含具体案例,如指出某学生在虚拟实验中未正确标注离子电荷数,或思维导图补充时遗漏了胶体这一物质类别。评价结果应即时反馈给学生,通过系统推送相似题型的强化练习,形成“诊断-改进-巩固”的闭环。
结论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堂的深度融合,需立足学科特性选择适配技术工具,避免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以《物质及其变化》章节为例,通过动画演示、交互模拟、数据采集等手段,可有效突破微观世界认知障碍,培养化学学科思维。未来应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开发更多与教材配套的数字化资源,建立科学的效果评价体系,推动信息技术从辅助手段向核心要素转变,真正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 郁德贤.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的融合教学[J].中小学电教(下), 2024(6):40-42.
[2] 马雪梅 柳威 高美琪 龙世 高中化学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J]. 2024.
[3] 张绪威.信息技术与 度融合的教学实践[J].互动软件, 2023(5):479-480.
[4] 粟淑梅.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J].微型计算机, 2024, 0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