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幼小衔接视角促进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策略
孙婉贞
福建省漳州市机关幼儿园 单位邮编:363000
前言:“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之间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目标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帮助幼儿在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平稳过渡。阅读理解能力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鉴于学前阅读和小学阅读之间的多元差异和衔接特点,教师在幼小衔接阶段应注重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掌握基本阅读方法,逐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使其在阅读中获得积极体验,形成自主阅读习惯。
一、聚焦幼小衔接视角促进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发展意义
幼小衔接阶段,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被认为是尤为重要的。这一阶段,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仅包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还涉及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的综合发展。幼儿在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发展面临着不同的教育环境和目标。小学教育强调阅读的独立性和理解深度,而幼儿园的阅读更多运用与成人共读的形式,侧重初步理解阅读内容。这一衔接点是培养幼儿良好阅读态度的关键期,合理引导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力,还能增强学习者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从而为其未来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1]。
二、聚焦幼小衔接视角促进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策略
(一)选择适宜的阅读材料
首先,应遵循幼儿年龄发展规律和阅读水平的实际情况挑选读物,优质的儿童绘本是适宜的选择。优质的绘本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能较好地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其简短的语言、生动的插画和丰富的情节有助于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增强对细节的观察和想象,培养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其次,应注重幼儿读物的丰富性。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准备多样化的阅读材料,来满足幼儿的阅读需求。比如,在班级的图书区摆放上适合幼儿阅读的童话故事类绘本、 科普类图书和寓言故事等不同类别的图书,供幼儿自由选择,扩大他们的视野。此外,教师还应定期更新阅读材料,增加幼儿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为幼儿阅读理解能力提升插上飞翔的翅膀。
(二)互动式阅读支持策略
基于幼儿生性活泼、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教师运用多种形式的互动式阅读支持策略能更有利于激发幼儿阅读联想,增强阅读兴趣。
1. 开放性提问与讨论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开放性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和理解图文内容。例如,在阅读《母鸡萝丝去散步》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母鸡萝丝为什么要去散步?”“她在散步过程中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情?”如此问题能激发幼儿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节和角色动机。同时,通过同伴间的讨论,幼儿可以相互交流观点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把握。
2.多样化的阅读互动活动
以阅读为中心,积极利用各种互动拓展方式,能有效激发幼儿想象、丰富体验、保持幼儿探索的欲望,多途径深化理解。比如:开展阅读分享会、角色扮演、戏剧表演、故事续编与创作等。组织阅读分享会,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向其他幼儿分享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幼儿与图书的互动和交流;通过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形式,身临其境地表现阅读内容,增强幼儿参与感和体验感;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进行续编,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除此,将阅读与其他活动相结合,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幼儿的阅读体验和理解能力。例如,在阅读《小猪佩奇》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制作佩奇玩具的手工活动。在加深对故事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此外,阅读与音乐活动结合也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在阅读《小星星》绘本时,教师可以播放《小星星》音乐,让幼儿在音乐的氛围中感受绘本的意境。
(三)亲子共育共读
为幼儿营造温馨、积极的亲子共育共读环境是幼儿积极投入阅读的重要途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 亲子阅读指导
教师应通过家长会、亲子阅读活动等多种形式,为家长提供科学的亲子阅读指导,传授具体的阅读技巧。例如,建议家长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精心挑选适宜的绘本;应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幼儿观察绘本中的细节、理解故事内容;通过平等共读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等。
2. 情绪疏导与阅读结合
亲子阅读不仅是培养幼儿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情绪疏导的有效手段。例如,教师可以推荐《我的情绪小怪兽》等绘本,指导家长通过阅读和讨论,帮助幼儿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在阅读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幼儿思考故事中角色的情绪变化,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在类似情境下的感受。比如在《胆小鬼威利》的亲子阅读中,家长可通过提问:“威利被叫成胆小鬼,你觉得他喜欢胆小的自己吗?”旨在通过互动式讨论为孩子开展情绪体验活动提供支持[2]。
3. 家庭阅读环境创设
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是培养幼儿阅读习惯的重要保障。教师应鼓励家长在家中为幼儿创设温馨舒适的阅读空间,让幼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接 享受阅读的乐趣。例如,设置温馨的阅读角,配备柔软的坐垫、舒适的阅读座椅以及丰富的阅读材料。营造安静、整洁的阅读氛围,减少外界干扰,让幼儿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
(四)个性化阅读评价
在促进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个性化阅读评价,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幼儿的阅读表现,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同时激励幼儿积极参与阅读活动,提升阅读能力。
1. 多元评价方式
多元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形式。教师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幼儿的阅读行为、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以及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给予积极、具体的反馈,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伴评价则通过幼儿之间的阅读分享和交流,让幼儿从不同角度获取反馈,学习他人的优点。自我评价则鼓励幼儿进行自我反思,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阅读过程和表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 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幼儿阅读过程的持续关注,而非仅仅关注阅读结果。教师可以通过记录幼儿的阅读过程,包括阅读时的表情、动作、语言表达等,分析幼 儿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进步。通过对这些过程性数据的分析,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幼儿在阅读 串 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提升阅读能力。同时,过程性评价也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3. 情感体验评价
阅读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情感体验。情感体验评价关注幼儿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反应,评价幼儿是否在阅读中获得愉悦和满足。教师可以通过与幼儿的交流,了解他们对阅读内容的喜爱程度、情感共鸣以及阅读带来的感受。根据幼儿的情感体验反馈,教师适时调整阅读材料和教学方法,选择更符合幼儿兴趣和情感需求的绘本,从而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结:综上所述,幼儿园大班儿童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基于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多样化的阅读材料,采用互动式阅读活动、家园共育和个性化阅读评价等策略,让孩子自小就爱上阅读,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玎.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教师,2024,(13):87-89.
[2]郑桂梅.“双减”背景下幼小衔接阶段幼儿阅读能力提升研究[J].学周刊,2024,(06):16
(本论文系2025 年度漳州市幼小协同科学衔接第二期课题《幼小衔接视角下提升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成果[立项批准号:ZJKTYXXJ202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