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体育分层教学模式对学生运动兴趣与能力提升的影响

作者

张磊

长春市九台区卡伦湖实验学校130507

一、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与运动习惯、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但传统初中体育教学采用统一模式,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导致基础薄弱学生丧失兴趣,能力强者需求得不到满足。随着素质教育推进,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愈发重要,它能打破“统一化”桎梏,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差异化方案,提升学生运动兴趣与能力。

二、初中体育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逻辑(一)科学分层:以 “多元评估” 为基础

科学分层是前提,要构建“课前评估 + 过程观察 + 学生自评”的多元评估体系,避免仅以体能测试成绩分层。课前评估通过体能和运动技能测试掌握学生基础;过程观察关注学生课堂表现了解潜力;学生自评反馈兴趣与需求。

例如,初中篮球教学前,通过三项评估将学生分三层:A 层基础弱、兴趣低;B 层体能中等、有一定兴趣;C 层体能好、渴望挑战。科学分层为差异化教学奠定基础。

(二)差异化目标:以 “最近发展区” 为原则

分层教学要为不同层次学生设定“跳一跳可达成”的目标。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A 层以“掌握基础、建立信心”为目标;B 层以“熟练技能、提升稳定性”为目标;C 层以“突破进阶、培养战术思维”为目标。差异化目标让学生有清晰方向,积累成就感。

三、分层教学模式对学生运动兴趣与能力的影响(一)激发运动兴趣:从 “被动参与” 到 “主动投入”

传统教学中,A 层学生常因难完成高难度动作自卑、逃避运动。分层教学为其降低门槛,从基础动作分解教学入手,完成小目标及时鼓励,如教师肯定学生运球进步,让学生消除恐惧、建立兴趣。

B 层与 C 层学生兴趣激发靠 “挑战性” 与 “自主性”。针对 B 层设计 “技能闯关” 游戏,完成获贴纸;针对 C 层允许自主选学习内容,如深入学战术或裁判规则。个性化设计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

(二)提升运动能力:从 “单一技能” 到 “综合素养”

分层教学采用 “集体讲解 + 小组指导 + 个别辅导” 模式,精准帮助不同层次学生。对 A 层侧重动作规范指导,纠正姿势和发力顺序;对 B 层提升技能熟练度与稳定性,通过训练强化肌肉记忆;对 C 层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组织比赛提升应变与协作能力。

分层教学通过 “小目标分解” 搭建能力提升路径。以初中长跑教学为例,A 层从连续跑 800 米到提升速度;B 层从 800 米达标到尝试 1000 米跑;C 层挑战 1500 米跑加冲刺训练。阶梯式目标让学生运动能力稳步提升,避免放弃。

四、初中体育分层教学模式的优化应用策略(一)动态调整分层:避免 “标签化”

分层教学需避免将学生固定在某一层次,导致 “标签化” 问题。教师应每 2-3 周根据学生学习进度、能力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如 A 层学生若熟练掌握基础动作,可升入 B 层;C 层学生若出现学习懈怠,可暂时调整至 B 层,通过适度压力激发动力。动态分层让学生明白 “层次不是固定的,努力就能进步”,保持学习的主动性。

(二)整合教学资源:丰富分层内容

初中体育教学资源包括场地、器材、师资等,分层教学需充分整合资源,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适配内容。例如,在田径教学中,利用操场不同区域设置分层练习区:A 层学生在塑胶跑道练习慢跑与基础动作,配备辅助器材(如计步器、弹力带);B 层学生在中间区域进行速度与耐力训练,使用秒表记录成绩;C 层学生在专业训练区开展爆发力训练(如蛙跳、高抬腿),由体育特长生或教师进行专项指导。资源整合让分层教学更具可操作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强化小组合作:促进 “层间互助”

分层教学并非 “分层隔离”,而是需通过小组合作实现 “层间互助”。教师可采用 “异层分组” 模式,将 A、B、C 层学生搭配在同一小组,如在足球教学的 “射门练习” 中,C 层学生负责示范标准射门动作,B 层学生协助指导 A 层学生调整姿势,A 层学生则通过反复练习反馈问题。这种模式下,C 层学生在指导他人时巩固自身技能,B 层学生在协作中提升沟通能力,A 层学生在同伴帮助下降低学习压力,形成 “互帮互学” 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运动兴趣。

五、分层教学模式应用中的注意事项(一)避免 “分层歧视”,营造平等氛围

教师需在课堂中强调 “分层是为了更好地进步,而非区别对待”,避免使用 “差生组”“优秀组” 等标签化表述,而是用 “基础组”“提升组”“进阶组” 等中性词汇。同时,在分组活动中,给予各层次学生同等的展示机会,如让 A 层学生展示基础动作进步成果,B 层学生分享技能提升经验,C 层学生演示战术配合,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尊重。

(二)平衡 “分层” 与 “统一”,兼顾共性需求

分层教学虽侧重差异化,但需保留部分统一教学环节,如热身运动、安全知识讲解、课堂总结等,确保学生掌握体育基础常识与安全规范。例如,无论哪一层次学生,课前都需进行统一的关节活动与动态拉伸,避免运动损伤;课后共同参与 “运动心得分享”,促进不同层次学生间的交流,兼顾共性需求与个性发展。

六、结论

初中体育分层教学模式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出发点,通过科学分层、差异化目标、个性化指导与动态调整,为不同水平学生搭建了适配的学习平台。在该模式下 运动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在低门槛学习中建立信心,逐渐激发运动兴趣;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在挑战性学 中突破自我,实现能力进阶。同时,分层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为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未来初中体育教学中,需进一步优化分层标准,整合教学资源,平衡分层与统一的关系,让分层教学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 “人人皆可进步,个个皆能发展” 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程立. 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2024,(23):30-32.

[2]李轲.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课堂分层教学模式实践探究[J].体育教学,2024,44(03):33-35.

[3]刘凯. 陶行知教育理念在初中体育分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生活教育,2023,(07):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