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研究

作者

王巍

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河北省唐山市 063202

一、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在当前我国高校中体育课程所普遍面临着的,是结构单一及内容陈旧的问题,多数学校依旧是以如田径、篮球、足球这些传统项目占据主导地位,且非常缺乏新颖多样可供选择的项目内容,进而使得想要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变得十分困难。课程内容方面被设置得偏重技术训练,而健康理念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却遭到忽视,结果使学生对于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在课时安排层面上,不少高校体育课被分配的学时数量偏少,部分专业甚至在高年级阶段将体育课程完全取消,这充分体现出缺乏持续性及系统性。从整体角度去看,现有课程的实用性与生活化程度明显不足,未能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有效促进。为能够实现高校体育的育人功能这一目标,在课程结构、内容及时间安排等方面迫切需要进行科学优化和动态调整,只有如此才能够推动课程改革朝着深入方向发展。

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一)“ 体能 + 兴趣” 结合: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虽然说体能训练从很大程度具备着相当程度的重要性,然而仅是依赖带有强制性特点的安排,实际上是难以对学生们自身的自主性及参与的热情进行有效激发。所以应当把体能训练与学生个人的兴趣很好地进行结合,在充分满足学生基本身体素质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开设像瑜伽、健身操及搏击还有羽毛球、攀岩、街舞等一系列的新兴项目,从而让学生们在能够进行自我选择的状况下建立起对于运动的兴趣。而此类将“ 选修+必修” 相互结合起来所构建的课程体系,一方面既能够保留住关于基本体质培养方面的刚性要求,同时又能够给予学生们充分的选择空间。凭借此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起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可以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参与意识,最终使得体育课能够从传统的 “ 要我学” 的状况成功转变成为“ 我要学” ,进而实现教学方式从过去灌输式的传统模式往启发式模式的有效转变。

(二)技能训练与素质拓展并重:全面提升综合能力

教学改革所应突破的是以技术动作教学作为核心要点的比较狭隘的思维方式,进而将多维度素质培养相关内容加以融入。在技能训练已然达成的基础上,团队协作、心理调节、规则意识及抗压能力等软性素质的培养需要被强化。就像在篮球、排球这类团体项目中,情景模拟、比赛战术及角色分工等一系列教学元素被引入。这不仅对于提升学生竞技水平能够起到作用,而且对于增强他们的协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也大有益处。在此达成的基础上,分层教学及分组训练的策略需要得以实施,针对体质相对较弱或者运动能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以此来真正把“ 因材施教” 落实到位,从而避免出现“ 齐步走” 式的一刀切的教学现象,以实现对学生身体素质与综合能力进行全面提升的目标。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与评价机制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作为当前教学改革方向里不可忽视的其中之一,借助像线上教学平台这类能助力教学资源以数字化形式得以共享的工具、体育类 APP 及运动数据记录软件、智能穿戴设备等,这些工具不仅使得学生训练数据的实时监测成为可能,还能够达成对学习成果的精准评估。而基于此情况下,教师能够依据学生的体能数据、心率变化及运动轨迹这些参数去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其目的在于实现更具科学性与个性化的教学安排。与此同时“ 形成性 + 终结性” 这种相互结合的过程性评价机制应被大力推行,这种机制需要综合考虑课堂参与状况、出勤的具体情况、自主锻炼的频率及团队合作时的表现等多方面指标,从而打破“ 以考核为中心”较为片面的标准,进而增强课程的持续性、互动性及教育功能,最终让体育课程从原本“ 技术导向” 朝“ 素养导向” 发生根本性质转变。

三、制度与评价机制创新

(一) 健全教学评估体系:多元化考核促进全面发展

传统体育课程评价将关注点主要置于体能测试成绩上,却对学生参与课程的完整过程、其兴趣逐渐发展变化情况及心理素质逐步提升的态势有所忽视,这种“ 唯成绩论” 的单一评价导向亟待改变。需要构建起一套科学且合理、从多个维度出发的评估体系,该体系需对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参与程度、体能朝着良好方向改善的幅度、技能所掌握的水平、对待学习的态度及在团队中协作的能力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考虑。并且可以采用“ 过程评价同结果评价相结合” 的有效方法,通过设置平时课堂上的表现情况、期末阶段考核的结果、学生自主锻炼详细记录等多个不同维度的评价内容,进而促进学生在多个方面都能够获得发展。与此同时,教师应被鼓励运用电子化的管理系统来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详细记录并及时反馈,以此达成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及教学策略根据实际情况的动态调整。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复合型体育教师团队

高质量教学对高素质教师队伍存在着难以割舍的依存关系。而当前众多高校的体育教师面临着专业发展路径被限制,在继续教育及交叉学科融合机会方面存在缺失。为改善此局面,体育教师定期培训与考核机制需得以建立,这样有利于激励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运动康复及心理辅导这类跨学科知识予以掌握,进而达成教学综合能力与科研水平提升的目的。与此同时,对于教师激励机制建设应给予足够重视,通过设置教学成果奖、科研成果奖、教学创新奖等多元激励手段,让教师职业归属感与创造力得以增强。另外,高校应被鼓励同外部体育机构或企业展开合作,将高水平教练资源引入,使教学实践内容得到丰富,实现教师队伍整体实力的提升。

(三)优化课程资源配置:提升教学环境与设备水平

在体育课程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是完善教学资源这一前提下,当前部分高校所存诸如场地紧张、器材老化及资源分配不均等状况,在极大程度上对课程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制约。所以,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并且建设多功能运动场地与智能化健身空间,以及合理规划课时安排从而保障各项目顺利开展,乃是极为必要的措施。与此同时,推动线上线下资源整合并开发体育教学数字平台,提供课程视频、锻炼指导以及健康知识等相关内容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也应积极推进。另外,各高校依照学生需求动态调整课程开设比例,进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开放、多样且适应性强的教学资源体系亦不可或缺。

结论: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坚持“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的原则,根据学校资源条件、学生个体差异和时代发展需求,灵活制定教学方案与课程体系。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健全制度保障,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意识,更能培养其终身体育的理念。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应是一项持续推进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完善与创新,方能实现育人目标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庆,武陈,赵蕾.健康体适能视角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分析和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23):176-177.

[2]闫瑞,王保金.对大学体育个性化教学创新改革的探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19):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