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落实《指南》要素,生成自然成长课程

作者

褚奕君

江苏省张家港市塘市幼儿园 215600

【概要】自然是“真信仰”“真学习场”。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阐述了各年龄段幼儿自然学习的发展目标要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幼儿园、教师应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生长幼儿自然课程,实时引导幼儿融入自然。本文基于此,阐述园内幼儿自然生长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旨在促进幼儿更好地学习与发展。

自然是“真信仰”“真学习场”,它能释放是孩子原本的天性,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现在幼儿住进了钢筋水泥的商品房,接触都是电动汽车、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缺少了自然灵气,影响了幼儿学习与发展。为此,幼儿园、教师要落实《指南》目标要素,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生长幼儿自然课程,实时引导幼儿融入自然,给孩子带来新鲜的感受,增强活力,又能让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启蒙的效率。

一、开发有效自然资源,构建自然生长课程(一)树资源开发,生成树课程

我园地处农村,空间范围较大,园内园外树木就达30 余种,各类树木带给幼儿很多“惊喜”。前期我们通过《“幼儿园的树木朋友”大调查》,我们了解了树木名称、数量、种类、生长习性、生长地点、局部及整体照片,同时让孩子进行了认养活动,孩子们定期按照四个季节进行观察、记录、表征,对幼儿园的树木资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什么地方有什么树,什么时候长什么样,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进行了《幼儿园自然图鉴》的开发,系统梳理园内树木资源,整合四季特征、幼儿观察记录(绘画、标本、照片等),形成本土化《幼儿园自然图鉴》,同时开展了树木资源库的建设,进行动态记录,由每班认领1-2 种树,定期更新《树木观察日志》(含新芽、开花、落叶时间轴);完成了《树木资源一览表》、《自在园里的花资源》统计,这样“树”课程让幼儿回归自然。

(二)自留地实践,构建生长课程

我园每个班级都有一块“自留地”,在这里幼儿能通过实地观察、记录、实验深化科学认知,发展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责任感。幼儿通过播种、浇水、观察植物从种子到发芽、开花、结果的全过程,能具象化理解“发芽”、“生长”、“周期”、“光合作用”等基础科学概念。例如,观察玉米种子破土时,孩子会自然思考“发芽需要满足什么条件”,这种基于体验的探究欲是科学启蒙的最佳开端,也是自然资源从实践建构转化为对自然与科学的认知。同时,幼儿在种植园地持续有效记录植物生长(如用绘画记录叶片数量、高度变化等),能培养幼儿的细致观察能力;当发现植物枯萎时,引导孩子思考“是否浇水太少”“光照不足”,可初步建立因果推理思维。这种“做中学”的方式,比书本知识更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也更有效地利用了幼儿园的自然资源,形成了自己的自然课程。

二、利用自然资源,促其与教育共生

(一)追随幼儿兴趣,重视探索学习

教师站稳儿童立场,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并为幼儿创造与真实资源对话的机会,让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加有意义。教师在做好园内植物物种预设研究的基础上,支持和追随幼儿围绕自己的兴趣,对幼儿园内的各种植物开展跟踪式调查,每班根据前期的植物选择,继续观察该植物在不同季节的一些变化,给每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做一张身份标记牌。比如,在不同时段观察园内树木、栽种的向日葵、玉米、萝卜、草头、以及各种花卉,教师引动幼儿观察对植物的形态(叶片、高矮)、是否开花、结果、落叶等进行观察记录,孩子们感受春夏天气暖和,植物花卉容易活,冬天难以种养植物和花卉,知道温度是决定性因素,不但进一步丰富幼儿园的植物资源图鉴,满足幼儿探索自然的天性,而且获得初步的感知。

(二)立足发展目标,深化自然教育

幼儿在与资源的互动中是否获得发展,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在幼儿与资源互动过程中的落实程度。因此,教师要突出自然教育理念,将目标分解在各种自然游戏活动中,达到丰富自然生长课程的目的,即从最初的“生活化学习”到真实自然的“体验式学习”。例如,通过观察向日葵、玉米的发芽、用小棍等自然物测量植物高度,或用树叶拓印创作美术作品,结合季节变化开展“你好!树叶”主题探究,或通过分享“种子展示会”,幼儿能直观理解生命科学、数学等概念,使抽象知识具象化,提升了幼儿自然认知。幼儿在和自然物互动的过程中,直观感受自然物的可贵和生生不息,逐渐理解“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同时,通过观察植物生长、动物栖息等自然现象,潜移默化地接受生命教育,形成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丰富了生成自然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实现了自然教育。

三、利用园外资源,拓展自然生长课程(一)开发家长资源,延伸自然课程学习

家长资源是幼儿园、教师开展自然生长课程的重要资源。我们通过家长问卷调查、家庭访问等方式,了解家长的职业背景、特长、兴趣以及他们愿意为幼儿园提供何种帮助。这样为幼儿生成自然成长课程打下基础。同时建立家长线上、线下工作坊,为家长提供互相学习、交流育儿经验的平台,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家长的专长,向幼儿园提供宝贵的反馈、建议和辅助教学。另外,我们开好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如有绘画技能的家长可以参与班级自然环境创意的指导,擅长运动的家长可以在体育节中发挥自然器材的作用,有烹饪技术的家长可以在美食节中发挥自然食材做美食的作用。合理利用不同程度的家长资源,有助于提高家长的教育理念,增强家长的养育责任,促进幼儿多元化学习。

(二)聚焦园外资源,拓展自然课程学习

我园周边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还有著名暨阳生态湖、南二环高架桥、塘市老街、农民公园、一干河等自然和人文景光。这些都是园外“3 公里”以内的,教师引导孩子参与课程资源地图的创建,在电子地图、表证记录卡上进行学习和标注,让“附近”资源成为支持幼儿生长自然课程建设新支点、新动能。比如,我园教师开发和利用本园所在的社区资源,师幼儿一起进社区,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社区工作人员进园开展相关课程,如社区医生将听诊器、牙齿模型等专业工具引入幼儿游戏和学习中,使幼儿在角色扮演中理解医学生理知识;社区科技工作者将生态农业电子信息管理工具引入到幼儿学习中。这样幼儿不断完善和更新式地学习,有效地拓展生长自然课程学习。

总之,《指南》中的自然学习要素为幼儿园、教师生成幼儿自然成长课程指明了方向。幼儿自然成长课程是幼儿最原始、灵性的学习,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学习与发展的根本途径。以上是我们以园为中心,以儿童为本,通过系列自然资源课程开发和利用,生成的自然化幼儿课程学习,幼儿在快乐中自然地流淌与生长。

参考文献:

[1]《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于2012 年 4 月颁布,同年10 月正式实施

[2]周琴凤.新课程理念下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考试周刊,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