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智慧课堂构建研究

作者

刘莉丽

阿尔山市五岔沟学校 137803

引言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传统课堂形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智慧课堂的建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促进价值引领与行为养成的有效结合。通过智能化教学工具的应用,教师可以更好地创设情境、优化互动,使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法治知识变得生动可感。探讨智慧课堂的构建路径,对提升课程育人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智慧课堂的特点

智慧课堂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智慧课堂强调互动性。通过多媒体工具、在线平台和即时反馈系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实现高效互动,打破传统课堂单向传授的局限,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其二,智慧课堂具有智能化特征。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教师可以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指导,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此外,智慧课堂注重情境化教学。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更加生动直观,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理解力。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智慧课堂构建可能面临的挑战(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

在智慧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是关键因素。然而,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能缺乏必要的技术操作能力,如使用智能教学平台、多媒体资源整合、数据分析工具等。由于传统教学方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部分教师对新技术接受较慢,甚至存在抵触心理。此外,信息技术更新迅速,教师若未能及时学习新工具,可能导致智慧课堂的应用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其优势。教师的技术培训不足,也会影响课堂互动效果,降低智慧课堂的实施质量。

(二)教学资源与技术适配性不足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价值观培养、法律意识启蒙等内容,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然而,现有的数字化资源可能无法完全匹配课程需求,如案例库不足、互动性较差,或内容过于理论化,难以吸引小学生兴趣。此外,不同地区的技术设备条件差异较大,部分学校可能缺乏稳定的网络环境、智能终端或专业教学软件,导致智慧课堂难以顺利开展。资源与技术的适配性问题,可能使智慧课堂沦为简单的“电子板书”,无法真正提升教学效果。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课堂管理挑战

智慧课堂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动学习,但小学生的自律能力和信息素养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因缺乏指导而无法有效利用技术工具,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同时,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可能引发注意力分散、沉迷游戏等问题,增加课堂管理难度。此外,智慧课堂的互动性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课堂调控能力,若管理不当,可能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的适应性差异,可能使智慧课堂的效果在不同班级或个体之间产生较大差距。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智慧课堂构建策略(⟶)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学创新意识

智慧课堂的有效实施依赖于教师的技术素养和教学创新能力。例如,国家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已逐步配套数字化资源,但部分教师仍存在使用障碍。学校应建立系统的教师培训机制,定期组织信息技术专项培训,如针对"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操作培训,帮助教师熟练掌握智慧课堂所需的技术手段。同时,鼓励教师参与跨学科教研活动,如观摩优秀教师运用 VR 技术讲解"我们的公共生活"单元的教学案例,探索适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模式。此外,学校可设立激励机制,对在智慧课堂实践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如对创新使用"班级优化大师"进行课堂互动的教师予以奖励,激发教师主动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通过持续的专业发展支持,使教师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互动性和教学效果。

(二)开发适配性强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智慧课堂需要丰富且符合学科特点的数字化资源支持。例如,国家统编教材中"网络新世界"一课可配套开发网络安全主题的互动游戏资源。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联合开发或引进高质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库,如针对"中华民族一家亲"单元制作民族团结主题的动画短片,确保内容既生动有趣又贴合课程目标。资源设计应注重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如将"爱护公物"的抽象概念转化为校园情景剧微课,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力。同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方便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求灵活调用和调整资源,例如某校开发的"法治小卫士"案例库就被多所学校采用。此外,鼓励教师结合本地文化和社会热点,如围绕地方红色文化开发特色教学素材,使智慧课堂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优质资源的持续积累和优化,为智慧课堂提供坚实的内容支撑。

(三)优化课堂管理与学生自主学习引导

智慧课堂的互动性和开放性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课堂管理能力。例如,在教授国家统编教材"健康看电视"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希沃白板"的互动功能设计小组竞赛。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如使用"班级优化大师"实时监测学生在"同伴交往"主题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及时给予个性化指导。同时,通过分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如组织学生用平板电脑拍摄"文明礼仪"情景剧,引导学生有序参与课堂活动。针对小学生自律性较弱的特点,可设置阶段性任务和即时反馈机制,如在"安全记心上"单元采用闯关式学习 APP,完成交通安全知识问答即可获得电子勋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此外,家校协同也至关重要,教师可通过智慧平台与家长沟通,如推送"做学习的主人"家庭实践任务,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信息素养。通过科学的课堂管理和有效的学习引导,确保智慧课堂既活跃又高效。

结束语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智慧课堂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通过提升教师技术素养、开发适配性教学资源、优化课堂管理机制,能够有效 面临的挑战,实现教学模式的智能化转型。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持续创新,智慧课堂将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迈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沈健英. 智慧课堂环境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互动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24,(30):122-126.

[2]彭玲娜.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研究[J].名师在线,2024,(16):40-42.

[3]李清燕,李莉. 智慧教育视域下 探索[J].甘肃教育,2024,(01):65-69.

[4]王玉婷.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构建智慧课堂的策略[J].启迪与智慧(上),2022,(1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