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吉林省高校后勤资源管理促进科研效率提升的实现路径

作者

迟迎

长春理工大学 130022

吉林省高校需要构建一个实现后勤资源管理与科研效率提升的相互促进的系统化、协同化的路径。这不仅涉及管理优化和技术应用,更需要相关人员的理念更新和相关组织的机制创新。

一、建立需求导向的资源配置与服务机制

后勤工作人员不仅要深入实验室、科研团队,了解科研人员对空间、能源、设备维护、试剂耗材供应、数据存储乃至餐饮住宿、交通等方面的具体、动态需求;还要重点关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特殊实验室环境、危化品管理、跨校区科研协作等痛点问题。实现对科研需求的精准调研;设立专门的“科研后勤服务协调员”或线上平台接口,负责收集、分类、转办科研团队的后勤需求。建立需求响应时效承诺和反馈机制,确保科研诉求得到及时有效处理。逐步建成“科研需求—后勤响应”快速通道;在实验室、办公室等空间分配、能源保障、网路带宽、维修优先级等方面,建立明确的向重点科研项目、平台和团队倾斜的政策。逐渐探索建立基于项目等级、科技成果产出等科研绩效的动态资源调配机制。

二、推动后勤资源管理的精细化与智能化

精细化管理模式历史上首先应用于企业内外部的管理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管理效果[1]。为解决吉林省高校普遍存在后勤服务粗放化与科研精细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首先通过推进能源分户计量与监控,对教学楼、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乃至大型设备实施水、电、暖气、燃气的分户计量和实时监控;完善智能控制系统,部署楼宇自控系统、智能照明系统、空调智能调控系统,结合物联网传感器实现按需供能;全面推行能源精细化管理。其次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和公共实验平台共享体系,实现设备信息透明化、预约使用便捷化、使用计费标准化;配备专职技术和管理人员,负责设备的维护、保养、操作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再次充分发挥集中采购与电商平台的优势,对通用性强、消耗量大的试剂、耗材、气体等实施集中采购,降低成本;同时为兼顾效率,对接合规电商平台,简化小额、紧急采购流程。推进仓储物流智能化建设。优化实验物资供应链管理。最后建立灵活的实验室、办公室调配机制,根据不同项目的周期及科研团队规模进行动态调整。对老旧建筑进行智能化、节能化改造,不断优化建筑的空间布局,满足现代科研对电力容量、网络、通风等基础设施的要求,从而通过对建筑物的功能整合与改造实现提升空间资源利用效率。

三、 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管理与服务

构建一体化智慧后勤服务平台[2]。整合后勤资源管理所涉及的诸如报修、订餐、场馆预约、费用缴纳、物资申领、设备预约、能源查询、投诉建议等功能于一个APP 或WEB 端平台。从而实现“一站式”服务,减少科研人员在不同部门间奔波的时间消耗;收集整合能源、资产、维修、采购、共享平台等后勤各系统的数据,建立后勤数据中心。分析资源使用模式、服务响应效率、成本构成等,为优化资源配置、预测需求、改进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并可将资源使用效率数据作为科研绩效评价的辅助参考,实现数据驱动决策;组建物联网,通过利用传感器监控设备运行状态、环境参数、安防情况,实现预测性维护,减少设备故障对科研的影响。通过应用AI 优化能源调度、物流路径、报修派单等,提升效率。充分利用物联网与人工智能。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治理

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成立由主管校领导牵头,科研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各学院(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参与的“科研服务保障协调小组”。定期沟通协调,破除部门壁垒,共同解决涉及多部门的科研后勤保障难题。

改革后勤绩效考核体系。将服务响应速速与满意度、大型设备共享率与开机率、能源单耗下降率、为科研节约的时间成本等对科研工作的支撑效果纳入后勤部门及人员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KPI),使其与激励挂钩。

探索多元服务供给模式。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可引入高端实验室运维、专业危废处理、大型设备维保等专业化的社会服务企业,利用其专业优势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高校后勤部门则侧重于对这些服务企业的管理与考核,从而聚焦其核心管理职能和战略性服务。

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后勤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特别是对现代管理理念、信息技术、大型仪器设备知识的掌握,是高校应该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促进高校各项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鼓励后勤人员与科研人员的交流,增进相互理解,也是彼此促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五、营造支持创新的服务文化

转变服务理念,在后勤系统内牢固树立“服务育人、服务科研”的理念,强调主动服务、精准服务、高效服务;畅通沟通反馈渠道,建立便捷的科研人员评价和投诉渠道,并将反馈做为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定期开展服务满意度调查,宣传推广与经验共享;宣传后勤服务支撑科研的优秀案例和成效,营造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

六、充分考虑地域特点

吉林省冬季漫长而且寒冷,供暖是重大能耗。由于吉林省高校多数采用集中供热的取暖模式,鉴于集中供热普遍效果不佳的现状,因此智慧供热、建筑节能改造就显得尤为重要,达到保障实验室稳定的环境温度同时降低成本的目的,做好冬季能源保障。

吉林省高校实现后勤资源管理促进科研效率提升,关键在于构建一个以科研需求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以智能化为手段、以协同机制为保障、以服务文化为根基的现代化后勤支撑体系。这需要学校顶层设计、各部门协同发力、持续投入和不断创新。最终目标是将后勤从“保障者”转变为科研创新的“赋能者”和“加速器”,为吉林省高校科研竞争力的整体跃升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高效的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花梅. 高校后勤管理中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解析[J]. 国际公关, 2020(11): 257-258.

[2] 苗茁.大数据时代高校后勤智能化管理对策[J]. 办公室业务, 2019(07): 184

作者简介:迟迎(1979.09—),男,吉林长春人,汉族,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