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 三新” 背景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路径

作者

董文宝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 621000

引言:“ 三新” 改革浪潮正深刻重塑着高中数学的教育样态,构建以学生深度学习为核心的高效课堂便成为教师面临的根本课题。课堂教学的“ 高效” 内涵已然发生质变,其不再等同于知识点的快速灌输,而真正的效率也蕴含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持续生长之中,但这一目标的达成绝非易事;教师若仅将教学重心置于对新教材的程式化讲解,便会削弱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进而导致学生的思维品质难以得到有效锤炼。由此可见,教师必须从单纯的知识讲授者蜕变为学生认知发展的引导者与助推者,探索的构建路径则需要展现出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智慧,即将新课标的育人理念、新教材的情境资源同新高考的评价导向等进行系统性的融合与创造性的实践,以此推动高中数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对接新课标:实施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

为精准对接新课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高中数学教学亟需从碎片化的知识点讲授转向一种更具宏观视野的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此举也有助于学生超越对孤立概念与方法的记忆,转而领悟数学思想的演进过程,并在探索知识网络的过程中逐步内化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例如,在“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物理现象入手,引导他们观察推拉窗户时手臂施力的方向和大小如何影响窗户移动的效果,这种具体情境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本质特征,进而在后续课时中将向量的线性运算融入到“ 两人合力推动重物” 的问题解决中,让抽象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在实际应用中变得直观可理解。当学生掌握了基本运算后,教师便可以设计“ 利用向量方法证明余弦定理” 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向量数量积与三角形边角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运算到应用的整体设计,使得其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系统培养和螺旋提升。

二、活用新教材: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探究学习

新教材的有效利用,关键在于要超越其作为知识载体的基础功能,使其转型为启动学生深度探究学习的媒介与平台,为此,教师也应充分挖掘并改造教材中蕴含的真实情境素材,将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与开放性的探究任务,用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例如,教授“ 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 概念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PVC 管和连接件,让学生尝试搭建出“ 两条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的直线” ,当学生在平面内无法实现这一要求而陷入困惑时,教师则适时引导他们跳出二维思维的局限,在三维空间中摆放管子,使异面直线的概念在动手操作中自然生成。随后教师可以提出学校螺旋楼梯扶手间距测量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运用刚学到的知识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通过向量方法计算异面直线间的距离,解决真实的工程问题。这种从操作体验到概念形成,再到实际应用的探究过程,不仅让抽象的空间位置关系变得具体可感,更培养了学生将数学知识迁移到实际情境中的能力。

三、适应新高考:推行聚焦思维品质的变式分层训练

面对新高考愈发侧重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导向,传统以量取胜的题海战术已难以为继,取而代之的应是聚焦思维品质提升的变式分层训练策略。例如,面对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直线和圆的方程” 中关于直线与圆位置关系这一高考热点,教师必须精心铺设一条能锤炼思维品质的进阶之路,其第一阶梯可以是这样的变式:“ 直线 y=x+m 在平移过程中,与圆 (x-1)2+y2 -1 从相离到相切再到相交, ρm 的取值范围呈现怎样的动态连续性?” ,此问旨在引导学生从静态的代数判别转向动态的数形结合,以此激活思维的灵活性。紧接着,训练的难度与深度应再度升级,通过一个融合了“ 求圆的方程” 与“ 最值问题” 的综合性题目,譬如“ 已知动圆过定点 A(2,0)且与y 轴相切,求圆心C 到直线l:4x-3y=0 的最小距离” ,来着重考察学生整合多知识点、构建函数模型并利用几何意义求解的系统思维能力。至此,训练的最终目标便昭然若揭:其不再是单纯地追求一个答案,而是要驱动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思维挑战中,洞察问题本质,灵活调配策略,最终使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淬炼。

结束语

综合上述,教师在“ 三新” 背景下积极探索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路径,能够以新课标理念为引领,结合教材创新和评价改革,推动了课堂教学从知识传递向素养培育转型,并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生态,使数学学习过程更具开放性和生成性。如此一来,高效课堂的持续推进,为学生未来的综合能力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基础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吴宜平.“ 三新” 背景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理科爱好者,2025,(03):40-42.

[2]冷承然.“ 三新” 背景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天津教育,2024,(15):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