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指导下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
杨永军
重庆市彭水县第一中学校 重庆 彭水 409600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都明白因材施教是教学中的最高境界。让不同的学生去学习自己需要的地理知识是符合新课改根本理念的,不同的学生有他们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而在我国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明显忽略思想层面的教育,本文就核心素养指导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进行分析和论述,以期给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课堂教学的参考价值。
一、突出课堂要点,精心设计生动的课堂导入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选择性地进行课堂知识的讲解,做好“三讲”和“三不讲”。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精细讲解、科学讲解,让学生感觉教师所讲解的都是要点和重点,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实现学生认真听讲。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放手,适当地放手会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能力的提高。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讲解沙漠化的成因、防治和整治模式,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关注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教师的讲解少而精会促进学生思维的快速运转和对课堂的关注,达到高效的目的。采用新颖的课堂导入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觉。例如,在学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时,教师用歌曲《月牙泉》来作为课堂导入,通过优美的旋律把学生带入到课堂上,并且给学生展示一些月牙泉的图片和资料,使学生了解“中国沙漠第一泉”的水位正在下降。歌曲和图片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当然就会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而也开启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探索之旅。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会探索人们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如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促进学生在质疑中思考和学习。
二、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课堂提问在地理教学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同样也会达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效果,起到让学生思维发散的作用。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会进行发散思维,也会进行聚合思维。把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归纳,并提炼出自己需要的知识,可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形成科学的认识。例如,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沙坡头的治沙“绝招”,并根据这些信息和方法来思考:如何才能科学合理地治沙?关键性的措施又是什么?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平静的思维荡起了涟漪,给学生带来了思路和方向,促进学生灵感的产生和思路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这就像是走迷宫一样,因为不知道出路在哪里,所以很好奇,总是想着走出去,却又不知道路在何方,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不断地驱动着自己往前走,大胆地尝试和探索,找到迷宫的出口。为了寻求出路,学生就会认真思考和探究,在分析中找答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有了问题,学生也就有了思考的方向,学生会沿着问题的思路进行探究,在分析中逐步地理顺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秘方。通过长时间地思考和分析,学生的能力就会提高,促进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创设教学的情境,升华学生地理认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站在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进行认知培养,同时也需要鼓励每一名高中生都能够将核心素养的理论概念充分的应用到实际行动当中。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工作。随着“核心素养”理念不断被重视,在地理教学中,对于学生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以符合“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从而升华学生的地理认知。具体来说,创设课堂学习情景,是为了帮助地理教师成功达成他们的地理教学目的的有效教学手段,借助人为设置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例如在学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一课的时候,虽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无法让学生亲自试用一些地理信息技术,但是却并不妨碍学生对此进行直观认识,教师还是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在课堂的学习效果。当然教师还可以使用生活中的场景,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等地理专业术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端倪,例如手机中的全球地位系统,或者谷歌的世界地球等等。通过这些生活中已经出现的真实例子,学生对此的学习兴趣不仅会大大提高,而且他们对此的理性认知能力也会提升到一个更高阶的地步。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想切实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首先需要对地理核心素养理念有一个深入的学习。要从浅显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深刻的理性认识。同时,还要积极地反省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在指定教学策略的时候,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理念去制定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金刚.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提高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2]郭永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