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元对话,深度解码:对话主义赋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李丹丹

重庆市涪陵区涪州中学校

一、引言

阅读作为语言输入的核心渠道与思维发展的关键载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传统课堂模式常将阅读简化为信息提取与语言点灌输的过程,忽视了其作为复杂社会性认知活动的本质。对话主义理论强调意义的生成源于主体间的互动与对话,这为审视和革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深刻的理论透镜。将这一理念引入英语阅读课堂,要求教师将阅读视为师生、生生、生本以及学生自我之间展开的持续、多维对话过程。

二、初中英语阅读课的四大现实困境

1、师生互动:单向传输,反馈稀疏

教师仍普遍占据绝对权威地位,主导课堂话语权。教学流程常表现为“教师提问预设答案—学生寻找标准答案—教师总结确认”的单向传输模式。例如,教师提问多聚焦文本表层信息和事实细节(When,where),缺乏激发深层思考与个性解读的高阶问题(Why)。对学生回答的反馈常停留于简单评判对错,评价笼统不具体(如 good)或急于给出“标准答案”,缺乏基于学生回答的深度追问、和建设性评价,使反馈难以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化与修正。

2、生生互动:失衡失序,参与受阻

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常流于形式,缺乏明确的任务驱动和有效的组织引导,导致部分学生垄断话语权,部分学生沦为沉默的旁观者。学生互动内容浅层化,多停留在核对答案或简单信息交换层面,缺乏围绕文本主题、观点冲突、文化内涵等展开的深度交流、质疑与辩论。另外,同伴之间缺乏互评、互助的有效机制和评价标准,难以从生生互动中获得实质性启发与认知提升,合作学习的对话效能未能充分发挥。

3. 文本互动:浅尝辄止,探索缺位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重心过度偏向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点的讲解与操练,将文本肢解为孤立的语言碎片,忽视文本作为有机整体所承载的主题意义、情感态度、文化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例如,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局限于其预设的单一“标准理解”,缺乏引导学生基于自身经验、背景知识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批判性质疑和再创造(如“What might happen next?”)。其次,部分教师容易忽视文本的互文性,很少引导学生联系其他相关文本、社会文化背景或个人经历来深化对当前文本的理解与对话,使阅读体验孤立而单薄。

4、自我反思:习惯薄弱,建构受阻

部分课堂设计极少为学生预留反思阅读过程和学习成效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较少培养学生元认知意识,因此学生缺乏自觉思考的习惯,如“How do I understand this text?”、“What methodscan help me better understand it?”等。其次,教学过程中未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反思工具,导致学生难以将阅读经验内化并主动建构个人化的知识体系和阅读策略库,限制了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

三、 对话式英语阅读课的四大核心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承认并尊重学生作为阅读活动主体的中心地位。教学应激活学生的前理解(prior knowledge),珍视其个体经验与独特视角,鼓励其发出自己的“声音”。教师角色应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对话的设计者、引导者和共同参与者。

2、互动性原则

强调阅读课堂是多元主体(师-生、生-生、生-本、生-自我)持续互动的动态场域。教学应设计丰富多样的互动形式(提问、讨论、辩论、合作、展示、互评等),营造安全、平等、开放的对话氛围,促进思想碰撞、意义协商与共同建构。

3、情境性原则

阅读教学应还原文本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作者意图及目标读者;创设学习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能激发共鸣的真实或拟真任务(如模拟采访、为故事续写结局),将语言学习与意义探究融入有目的的交际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情境,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多模态地呈现和丰富文本情境,降低理解难度,提升兴趣。

4、反思性原则

反思是对话闭环的关键环节和深度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监控、评估和调节自己的阅读理解过程,反思自身观点形成的过程、与文本对话的收获与困惑、以及学习策略的有效性,以此促进知识的整合、内化与迁移。

四、 对话主义式英语阅读课的四大实践路径

1、破旧立新,构建平等协作新生态

(1)重塑师生关系: 教师转变角色为“平等中的首席”,以开放姿态倾听学生观点,多用“What do you think?”、“How did you get that idea?”等引导性话语。接纳多元解读,延迟评判,鼓励基于文本依据的对话。

(2)革新提问设计:减少展示性问题,增加参考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运用“问题链”设计,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内核(如事实→推理→评价→创造)。

(3)优化反馈机制:提供描述性、建设性反馈(如“I see you used context clues here, that’s effe ctive”),善用追问(如“Can you tell me more about that?” “What in the text makes you say so?”) 引导学生深化思考,促进认知迭代。

2、全员参与,激活深度交流新动能

运用结构化合作设计,采用成熟的合作学习结构(如 Think-Pair-Share,Jigsaw),明确角色分工(记录员、报告员、鼓励者等),确保人人有责、机会均等。同时,课程需要深化同伴互动的内涵,如设计驱动深度对话的合作任务,比较不同人物观点并论证、为文本设计不同结局并说明理由、合作撰写书评或改编剧本等。在此过程中,强调在互动中倾听、回应、补充、质疑、协商。

3、情境驱动,探索深度解码新路径

教师可利用图片、视频、实物等多模态导入,激活背景知识,铺垫文化语境。例如,在阅读关于西方节日的文本前,向学生展示相关庆祝活动的视频片段。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深度解读策略,如练习预测、推断、联系、提问、可视化、综合等策略。同时重视挖掘文本的情感深度,设计活动引导学生探讨文本反映的文化价值观、情感态度,鼓励跨文化比较与思考。

4、主动建构,培育元认知发展新习惯

在阅读课始终贯穿反思环节。在阅读前(激活预测与目标设定)、阅读中(监控理解、策略调整)、阅读后(总结收获、评估理解、反思策略有效性)系统安排反思时间。老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反思支架和工具,如运用 KWL 图表(Know-Want to know-Learned)去梳理已知、欲知、新知;运用反思日志/便签(Reflection Logs/Sticky Notes),记录每日学习所遇问题,解决此问题的有效策略”;还可借用自评/互评量表,评价阅读理解深度、参与度、合作表现;思维导图(Mind Maps)也可以帮助梳理文本结构、人物关系、主题思想。此外,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示范展示自己的阅读思考过程,并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思维过程(如“刚才那段没读懂,我回读了开头,并查了关键词 X′′ ),以此有意识地促进元认知对话。

五、 结语

对话主义理论将阅读课堂视为多元主体持续对话、共同建构意义的动态场域,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关键。这要求教师深刻理解并践行主体性、互动性、情境性、反思性四大原则,勇于打破传统窠臼,积极构建平等协作的课堂新生态;通过精心设计全员参与、深度互动的任务,激活学生思维动能;依托真实或拟真情境,驱动学生深入探索文本内涵与文化密码;并着力培育学生的元认知习惯。如此,初中英语阅读课才能从知识传授的场所真正升华为思维碰撞、意义创生、生命成长的对话家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与思维根基。

参考文献:

1. 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北京:三联书店, 199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3. Wells, G. Dialogic Inquiry: Towards a Sociocultural Practice and Theory of Educ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课题基金项目:该文为重庆市涪陵区教育科学2023 年度小课题“对话主义视域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构建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X-2)的研究成果